一种叠层臭氧水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923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层臭氧水发生器,第一电极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第二电极、第二固体电解质膜和第三电极,构成三明治式叠层电解单元;电解单元置于壳体内,壳体内部间隙构成通道;壳体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通道联通;第一电极电性连接第一导线,第一导线延伸至壳体外;第三电极电性连接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延伸至壳体外;进水口通水后,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分别接通直流电源正负极,出水口即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叠加电极和固体电解质膜的方式,使电极单面工作变成双面工作,同时通过叠加,减少了臭氧水发生器的体积,减少了单个等效电解单元击穿短路对整个臭氧发生器的影响。短路对整个臭氧发生器的影响。短路对整个臭氧发生器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层臭氧水发生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解臭氧水
,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电极叠加的臭氧水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臭氧是自然界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臭氧溶解于水得到臭氧水。电解获得臭氧水通常的方式是两个析氧电极中间夹固体电解质膜,其效率和功率取决于电极材料的析臭氧性能、电极面积大小、工作电压电流等。
[0003]中国专利CN210313538U于2020

04

14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臭氧水发生器,用于被投入容器中并将所述容器中的水转换成臭氧水,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臭氧水发生器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且内表面作为阴极的外壳、开设于所述外壳上的开口、设于所述开口中的用于防止所述容器中的异物进入所述中空腔体中的过滤膜、设于所述中空腔体中的表面涂覆有触媒的阳极、设于所述中空腔体中的用于为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供电以使得流经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的水生成臭氧水的电源、设于所述外壳上的用于控制所述电源电流大小的第一控制器、设于所述外壳上的用于控制所述电源通电时间的第二控制器。。
[0004]中国专利CN217042107U于2022

07

26公开了一种无二次污染高效臭氧水发生器,包括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变压吸附器,所述变压吸附器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导管一,所述导管一的一端连通设置有变频放电箱,所述变频放电箱的内部设置有阳极板,所述变频放电箱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导管二,所述导管二的一端连通设置有气液混合泵,所述气液混合泵的背部连通设置有水箱,所述气液混合泵的一侧连通设置有静态混合器,所述静态混合器的一侧连通设置有排放口。
[0005]包括中国专利CN210313538U和CN217042107U在内的常见的臭氧水发生器,其电极单面工作,耗费了昂贵的电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多层电极叠加的臭氧水发生器,旨在减少整个臭氧水发生器的体积;同时通过叠加,减少单个等效电解单元击穿短路对整个臭氧发生器的影响。
[0007]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叠层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电极、第一固体电解质膜、第二电极、第二固体电解质膜、第三电极、第三固体电解质膜、第四电极、进水口、出水口和通道;
[0008]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第二电极、第二固体电解质膜和第三电极,构成三明治式叠层电解单元;
[0009]所述电解单元置于壳体内,壳体内部间隙构成通道;
[0010]所述壳体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通道联通;
[0011]所述第一电极电性连接第一导线,第一导线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三电极电性连接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延伸至壳体外;所述进水口通水后,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分别接通直
流电源正负极,出水口即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
[0012]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进一步包括第三固体电解质膜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第二电极、第二固体电解质膜、第三电极、第三固体电解质膜和第四电极,构成叠层电解单元;所述第一电极电性连接第一导线,第一导线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四电极电性连接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延伸至壳体外;所述进水口通水后,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分别接通直流电源正负极,出水口即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
[0013]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所述第四电极后叠加N层的固体电解质膜和析臭氧电极。
[0014]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质为掺硼金刚石涂层硅片、钛镀稀土贵金属网片和热压掺硼金刚石粉碳纤维片中一种。
[0015]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为多片电极片组成的阵列电极,各阵列电极之间的间隙构成水流通道。
[0016]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所述第一固体电解质膜、第二固体电解质膜和第三固体电解质膜为全氟磺酸膜、离子选择性透膜和电解质膜热压掺硼金刚石粉体中的一种。
[0017]优选地,本专利技术前述叠层臭氧水发生器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阵列通孔。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叠加电极和固体电解质膜的方式,使电极单面工作变成双面工作,节约了昂贵的电极。或通过叠加,在同臭氧产量的情况下,减少了整个臭氧水发生器的体积。同时,通过叠加,等效于串联电解单元,减少了单个等效电解单元击穿短路对整个臭氧发生器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叠层臭氧水发生器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叠层臭氧水发生器的电气连接原理图。
[0021]图中,1为臭氧水发生器;2为壳体;3为第一电极;4为第一固体电解质膜;5为第二电极;6为第二固体电解质膜;7为第三电极;8为第三固体电解质膜;9为第四电极;10进水口;11为出水口;12为通道;13为第一导线;14为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改同样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23]实施例1
[0024]参考图1、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臭氧水发生器1包括壳体2、第一电极3、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第三电极7、第三固体电解质膜8、第四电极9、进水口10、出水口11、通道12、第一导线13和第二导线14,其中:
[0025]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5、第三电极7和第四电极9的电极材质为掺硼金刚石涂层硅片阵列,阵列数3
×
3。
[0026]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和第三固体电解质膜8为全氟磺酸膜。
[0027]第一电极3上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第三电极7、第三固体电解质膜8和第四电极9,构成三明治式叠层电解单元。
[0028]电解单元置于壳体2内,壳体2内部间隙构成通道12;壳体2设置进水口10、出水口11。所述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通过通道12联通。
[0029]第一电极3电性连接第一导线13,第一导线13延伸至壳体2外。
[0030]第四电极9电性连接第二导线14,第二导线14延伸至壳体2外。
[0031]进水口10通水后,第一导线13、第二导线14分别接通直流电源正负极,出水口11即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
[0032]实施例2
[0033]参考图1、图2,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臭氧水发生器1包括壳体2、第一电极3、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层臭氧水发生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第一电极(3)、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第三电极(7)、进水口(10)、出水口(11)和通道(12);所述第一电极(3)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和第三电极(7),构成叠层电解单元;所述电解单元置于壳体(2)内,壳体(2)内部间隙构成通道(12);所述壳体(2)设置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所述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通过通道(12)联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固体电解质膜(8)和第四电极(9),所述第一电极(3)依次叠加第一固体电解质膜(4)、第二电极(5)、第二固体电解质膜(6)、第三电极(7)、第三固体电解质膜(8)和第四电极(9),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天全
申请(专利权)人:倍尔净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