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83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雾化芯装置,包括:壳体、压片、集液体及加热模组,集液体由至少两孔隙率不同的弹性导液层堆叠形成;压片、集液体及加热模组设于壳体内,集液体夹设于壳体与加热模组之间,压片设于加热模组背向集液体的表面;压片连接在壳体上,压片能够压紧集液体,使得导液层之间相互挤压,相邻导液层内受挤压变形的孔隙相连通;壳体的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收容腔内的进液孔,液体能够通过进液孔依次流经导液层至加热模组,压片上设有贯穿的气孔,液体被加热模组加热,雾化气体从气孔排出。液体经由各导液层传输靠近加热模组进行雾化,由多个导液层堆叠形成的集液体导液通畅,雾化效率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雾化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雾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雾化芯中常采用由陶瓷材质的发热体。由于陶瓷材质自身耐高温,耐高压,抗酸、碱和有机介质腐蚀等特性,因而,陶瓷发热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惰性,使得由多孔陶瓷材料制成的发热体使用寿命长。另一方面,陶瓷发热体可控的孔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陶瓷发热体在储油方面的性能,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多雾化芯内采用多孔陶瓷材质制造发热体。但是专利技术人在使用现有的雾化芯中发现如下问题:
[0003]首先,陶瓷发热体内的孔隙用于实现导油、渗油功能,现有的陶瓷发热体存在导液慢、导液不顺畅、烟雾量小、口感还原度差等问题。现有的陶瓷发热体孔隙率为35

58%,当液体从陶瓷发热体表面开口流入间隙时,开口面积相较于陶瓷发热体表面占比小,使得位于陶瓷发热体外侧的大量液体需要从更窄小的开口通过时,势必将影响液体进入孔隙的速率进而影响导液效率。同时,雾化液体中难免会存在有固体沉淀物,当固体沉淀物随着液体流入孔隙内时,固体沉淀物容易堵塞陶瓷发热体上的孔隙造成导液不通畅的问题。并且,由于陶瓷发热体具有一定的刚性,孔隙被堵塞后,用户将难以将沉淀物从孔隙取出清理。
[0004]其次,陶瓷发热体由常见的氧化铝、硅、石英石、玻璃等颗粒物烧结而成,在进行雾化加热过程中陶瓷发热体上容易产生含粉尘、细小颗粒。粉尘、颗粒将随着烟雾被用户吸入,在使用由陶瓷发热体制成的雾化芯将存在健康风险。另一方面,现有的陶瓷发热体烧结温度在1500
r/>2500℃。陶瓷发热体在烧结制造的过程中所需检测的内容较多,制备复杂,检测管控风险高。现有在制造过程中管控温度的手段有限,使得烧结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堵孔、断孔或者孔不顺畅现象,这导致了生产的陶瓷发热体不良品率增加。同时,陶瓷发热体脆性大,在组装过程中当组装时施加的力过大时将造成陶瓷发热体受损,在使用容易导致陶瓷发热体破裂。进一步增大产品的不良率。
[0005]最后,陶瓷发热体在加热时温度不均匀,且热量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困难,使得温度最高位置将集中在陶瓷发热体中间。温差将导致陶瓷发热体内的液体雾化不均匀,在陶瓷发热体周边孔隙内的液体雾化不充分,容易产生吸油、飞油、爬油等现象,影响用户吸入时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雾化芯装置,解决导油慢、导油不通畅的问题。
[000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雾化芯装置,包括:壳体、压片、集液体及加热模组,集液体由至少两孔隙率不同的弹性导液层堆叠形成;
[0008]压片、集液体及加热模组设于壳体内,集液体夹设于壳体与加热模组之间,压片设于加热模组背向集液体的表面;
[0009]压片连接在壳体上,压片能够压紧集液体,使得导液层之间相互挤压,相邻导液层
内受挤压变形的孔隙相连通;
[0010]壳体的表面开设有贯穿的进液孔,液体能够通过进液孔依次流经导液层至加热模组,压片上设有贯穿的气孔,液体被加热模组加热,雾化气体从气孔排出。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内部形成有中空部,且中空部在壳体的一表面上形成敞口,压片对应配合连接在敞口上。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片连接在中空部的内壁上,经由压片将中空部分隔出上下设置的收容腔及过渡腔,过渡腔靠近敞口设置;
[0013]集液体、加热模组设于收容腔内。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收容腔的深度小于集液体与加热模组厚度之和;
[0015]集液体、加热模组设于收容腔内时,集液体内的导液层受壳体与压片挤压变形。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孔开设在壳体的上表面或侧面,进液孔连通至收容腔。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模组上设有与电源导通的引线,引线穿过气孔伸出壳体。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片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片与壳体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0020]卡扣周向布设在中空部的内壁上,卡扣与压片的底面接触,使得卡扣将压片支撑在中空部内。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液层包括吸水棉层、无纺布层、亚麻层。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液体内任意两相邻导液层的孔隙率不同。
[0023]上述雾化芯装置,由多层导液层制成的集液体导油,并通过对导液层挤压使得导液层内的孔隙互相填充,使得多层导液层内的孔隙连通以便于提高该集液体的导液顺畅性。同时,加热模组在对导液层加热时不易产生粉尘、细小颗粒物,保护用户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集液体和加热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的仰视图;
[0027]图4为图3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外罩的剖视图;
[0031]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的剖视图;
[0032]图9为本技术在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模组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在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模组的示意图。
[0034]附图标注:
[0035]100、外罩;
[0036]11、壳体;12、压片;13、中空部;
[0037]111、卡扣;112、进液孔;113、顶面;114、侧面;115、底面;
[0038]121、气孔;122、压板;
[0039]131、收容腔;132、过渡腔;
[0040]200、集液体;
[0041]21、顶部导液层;22、底部导液层;
[0042]300、加热模组;
[0043]31、加热体;32、引线;
[0044]311、间隙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压片(12)、集液体(200)及加热模组(300),所述集液体(200)由至少两孔隙率不同的弹性导液层堆叠形成;所述压片(12)、集液体(200)及加热模组(300)设于壳体(11)内,所述集液体(200)夹设于所述壳体(11)与所述加热模组(300)之间,所述压片(12)设于所述加热模组(300)背向所述集液体(200)的表面;所述压片(12)连接在所述壳体(11)上,所述压片(12)能够压紧所述集液体(200),使得导液层之间相互挤压,相邻导液层内受挤压变形的孔隙相连通;所述壳体(11)的表面开设有贯穿的进液孔(112),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孔(112)依次流经所述导液层至所述加热模组(300),所述压片(12)上设有贯穿的气孔(121),液体被所述加热模组(300)加热,雾化气体从所述气孔(121)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内部形成有中空部(13),且所述中空部(13)在所述壳体(11)的一表面上形成敞口,所述压片(12)对应配合连接在所述敞口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片(12)连接在所述中空部(13)的内壁上,经由所述压片(12)将所述中空部(13)分隔出上下设置的收容腔(131)及过渡腔(132),所述过渡腔(132)靠近所述敞口设置;所述集液体(200)、加热模组(300)设于所述收容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陈时凯吴纯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