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501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分为内锚段和外锚段,内锚段端部为锥头,杆体的内锚段通过内锚段上套有的限位器能在套筒内限位移动,托盘、让压板、吸能缓冲器、摩擦型阻尼器顺序安装在杆体的外锚段并通过固定螺母与杆体固定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锚杆结构和吸能元件布置,同时设置了四种吸能元件,其中三种吸能元件布置在外锚段,具有可拆卸、可更换、可回收的优势;一种吸能元件布置在内锚段;通过巧妙地布局,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吸能锚杆既能满足长期支护条件下的强度要求和变形控制要求,又能满足对岩爆等瞬间急剧爆发极大能量的动力灾害的防冲吸能要求,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属于金属矿开采及硬岩地下工程支护设施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大量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吸能支护在抵抗岩爆冲击特别是强烈岩爆冲击下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吸能锚杆作为吸能支护系统中的核心构件,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传统的吸能锚杆在锚固性能方面,已经无法满足深部岩体中灾害控制与防治要求。随着吸能锚杆研发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存在一些新型吸能锚杆,比如CN115126518A提供了一种增阻吸能锚杆,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锚杆吸能、防冲、防岩爆的支护功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1)吸能锚杆的吸能元件设置单一。仅在外锚段或内锚段设置吸能元件,造成锚杆结构空间利用率低且吸能效果不显著。(2)综合支护性能不足。现有吸能锚杆适用性单一,通常难以同时兼顾软岩大变形的持续吸能要求和岩爆等剧烈动力灾害的瞬时吸能要求。而对于深埋的水工隧洞、交通隧洞等工程,既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对岩爆等灾害的防治,又必须考虑到支护结构中锚杆的长期使用要求和岩石的长期强度。(3)时效性较短,长期支护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包括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分为内锚段和外锚段,内锚段端部为锥头(9),杆体(1)的内锚段通过内锚段上套有的限位器(8)能在套筒(7)内限位移动,托盘(6)、让压板(5)、吸能缓冲器(4)、摩擦型阻尼器(3)顺序安装在杆体(1)的外锚段并通过固定螺母(2)与杆体(1)固定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7)包括沿轴向布置内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筒体段、第二筒体段、第三筒体段;其中,第一筒体段靠近托盘(6)侧,第一筒体段内径小于第二筒体段内径,第二筒体段内径小于第三筒体段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内部空心作为注浆通道,内锚段端部的锥头(9)朝向托盘(6)一端的外径小于背离托盘(6)一端的外径;锥头(9)朝向托盘(6)一端的外径大于限位器(8)的内径,锥头(9)背离托盘(6)一端的外径大于套筒(7)的第二筒体段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8)为圆环,能沿杆体(1)移动;限位器(8)外径小于套筒(7)的第二筒体段内径、大于套筒(7)的第一筒体段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型阻尼器(3)由固定筒(10)和移动筒(11)组成,移动筒(11)能沿固定筒(10)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10)轴向设有两个互不相通的筒形空腔,中心的筒形空腔Ⅰ(15)是一个贯通空腔,其表面设有与杆体(1)外表面螺纹相匹配的螺纹结构;位于筒形空腔Ⅰ(15)外周的筒形空腔Ⅱ(16)是非贯通空腔,其开口端朝向移动筒(11),内表面设有齿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恺霖缪易辰郑海源潘文戴宇杰韦朝宽燕钊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