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防护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12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呼吸防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立体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鼻梁条及固定带;口罩本体包括正防护面及两侧防护面;正防护面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侧边,侧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及第二直边,且第一直边与第二直边相交于第一点,正防护面能够沿两第一点之间的连接线翻折;侧防护面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直边及第四直边,第三直边与第一直边连接,第四直边与第二直边连接,正防护面及两侧防护面围合限定形成能够容置口鼻部的容置腔;鼻梁条设于正防护面的上部,固定带与口罩本体的左右两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容置腔,避免口鼻部直接接触口罩带来呼吸的不畅感,减少了口罩本体与人脸的接触面,提高佩戴舒适度,且便于折叠收纳。便于折叠收纳。便于折叠收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防护口罩


[0001]本技术涉及呼吸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防护口罩。

技术介绍

[0002]口罩作为过滤式呼吸防护装置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呼吸道,保护人体呼吸系统。近年来,随着雾霾、流感、冠状病毒等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日益显著,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呼吸防护。
[0003]目前,市面现有的口罩多为三折式平面口罩,三折打开后可以覆盖口鼻部位,但是罩体直接覆盖在口鼻处,呼吸时容易直接堵住口鼻,造成呼吸不畅带来的不适感。另一种常见的对折式立体口罩,虽然打开后有一定的呼吸空间,但是空间稳定性差,吸气时容易瘪下去,呼吸体验感较差。另外,上述两种口罩的内层材料与人脸的接触面积较大,长时间佩戴会由于出汗、摩擦等原因导致皮肤出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稳定口鼻部容置腔的立体防护口罩。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鼻梁条及固定带;所述口罩本体包括正防护面及两侧防护面;
[0006]所述正防护面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侧边,所述侧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及第二直边,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相交于第一点,所述正防护面能够沿两所述第一点之间的连接线翻折;
[0007]所述侧防护面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直边及第四直边,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一直边连接,所述第四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连接,所述正防护面及两所述侧防护面围合限定形成能够容置口鼻部的容置腔;
[0008]所述鼻梁条设于所述正防护面的上部,所述固定带包括与所述口罩本体的左右两侧均连接的头戴式固定带或两分别连接于所述口罩本体左右两侧的耳挂式固定带。
[0009]优选的,所述正防护面包括上防护面及下防护面,所述上防护面具有位于底部的底边及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所述第一直边,所述下防护面具有位于顶部的顶边及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所述第二直边,所述上防护面及所述下防护面通过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连接,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均与两所述第一点之间的连接线重叠,所述鼻梁条设于所述上防护面的上部。
[0010]优选的,所述上防护面还具有连接两所述第一直边的第一围边,所述下防护面还具有连接两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二围边,所述侧防护面还具有连接第三直边与第四直边的第三围边,所述第一围边、所述第二围边及两所述第三围边围合限定形成所述口罩本体的外边缘。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围边、所述第二围边及两所述第三围边均为向外突出的弧形。
[0012]优选的,所述上防护面和所述下防护面上均设有第一加强筋。
[0013]优选的,所述上防护面及所述下防护面均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加强筋呈三角形且沿所述上防护面及所述下防护面的对称轴左右对称。
[0014]优选的,所述侧防护面上设有第二加强筋,且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两所述第一点的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0015]优选的,所述底边及所述顶边的长为50~80mm,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60
°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带上套设有用于调节固定带使用长度的套环。
[001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立体防护口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由上下折叠的正防护面及两侧防护面组成的四面翻斗型结构,佩戴后能形成容置口鼻部的稳固容置腔,避免口鼻部直接接触口罩带来呼吸的不畅感,且减少了口罩本体与人脸的实际接触面积,能够减少口罩与脸部摩擦,避免引起皮肤不适,提高了佩戴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轴测图1;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轴测图2;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轴测图3;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佩戴正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防护口罩的佩戴侧视图。
[0025]图中,1、口罩本体;11、正防护面;12、上防护面;121、第一直边;122、底边;123、第一围边;124、第一加强筋;13、下防护面;131、第二直边;132、顶边;133、第二围边;14、第一点;15、侧防护面;151、第三直边;152、第四直边;153、第三围边;154、第二加强筋;16、容置腔;2、鼻梁条;3、固定带;31、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
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前”“后”“内”“外”分别指的是本技术的立体防护口罩在佩戴状态下,贴合口鼻部的一面为“后”,背离口鼻部的一面为“前”,朝向立体防护口罩中心的方向为“内”,背离立体防护口罩中心的方向为“外”。
[0031]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立体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鼻梁条2及固定带3;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正防护面11及两侧防护面15;
[0032]所述正防护面11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侧边,所述侧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121及第二直边131,所述第一直边121与所述第二直边13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一直边121与所述第二直边131相交于第一点14,所述正防护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本体、鼻梁条及固定带;所述口罩本体包括正防护面及两侧防护面;所述正防护面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侧边,所述侧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及第二直边,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相交于第一点,所述正防护面能够沿两所述第一点之间的连接线翻折;所述侧防护面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直边及第四直边,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一直边连接,所述第四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连接,所述正防护面及两所述侧防护面围合限定形成能够容置口鼻部的容置腔;所述鼻梁条设于所述正防护面的上部,所述固定带包括与所述口罩本体的左右两侧均连接的头戴式固定带或两分别连接于所述口罩本体左右两侧的耳挂式固定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防护面包括上防护面及下防护面,所述上防护面具有位于底部的底边及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所述第一直边,所述下防护面具有位于顶部的顶边及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所述第二直边,所述上防护面及所述下防护面通过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连接,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均与两所述第一点之间的连接线重叠,所述鼻梁条设于所述上防护面的上部。3.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梦莎鲁明余小鸽李影丁超
申请(专利权)人: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