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套设在支抗钉上端;盖体内设有第一限位通道和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第一限位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通道上方,所述第二限位通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抗钉的两侧;插件,所述插件位于所述盖体侧面并与所述盖体插接;包括侧盖、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为L型杆,第一限位杆穿过第一限位通道并与第一限位通道卡接,所述第二限位杆设置为两个,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通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抗钉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炎症脱落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支抗钉的正畸效果的问题;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抗钉,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支抗钉,学名微螺钉种植体,又叫做种植钉、骨钉、钉钉,是嵌入牙槽中的临时性小型假体。它的作用是出示固定不动的能量来协助带动牙。支抗钉一般会植入到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硬腭部,牙齿槽间隔等等的部位,担当正畸治疗的支抗,能够承受矫治牙齿移动所造成的反作用力。
[000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支抗钉包括支抗钉头部、支抗钉颈部和支抗钉螺纹部,通过在支抗钉的头部或颈部设置支抗丝进行牵引正畸,然而目前的支抗钉结构过于简单,只是将支抗丝挂在支抗钉头部,而头部的凹槽等结构非常容易藏食物,长时间清理不到,容易引起牙龈发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型的支抗钉结构慢慢出现。
[0004]例如,专利号为CN2106734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牙齿正畸用支抗钉,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支抗钉头部、支抗钉颈部、支抗钉螺纹部,所述支抗钉头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抗丝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抗钉头部用于固定支抗丝的挂柱,所述挂柱不少于三个,均匀沿支抗钉头部边缘分布,所述支抗钉头部还扣合有能够收纳固定装置的盖体,所述盖体边缘设有用于露出一个挂柱的豁口,所述盖体通过锁紧装置与支抗钉头部固定。
[0005]这种支抗钉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炎症脱落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支抗钉的正畸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抗钉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炎症脱落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支抗钉的正畸效果的问题;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包括
[0008]盖体,所述盖体套设在支抗钉上端;盖体内设有第一限位通道和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第一限位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通道上方,所述第二限位通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抗钉的两侧;
[0009]插件,所述插件位于所述盖体侧面并与所述盖体插接;包括侧盖、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为L型杆,第一限位杆穿过第一限位通道并与第一限位通道卡接,所述第二限位杆设置为两个,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通道。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盖体套设在支抗钉上端,避免支抗钉因上端面的凹槽藏纳污垢,从而引起的口腔内炎症问题;另一方面,盖体中的两个第二限位通道分别位于支抗钉头部的两侧,当插件由盖体侧面插入后,两个第二限位杆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通道,对支抗钉的头部进行限位,而第一限位杆则是穿过第一限位通道,通过其L型杆的结构特征使
插件与盖体卡接;支抗钉在第二限位杆的作用下有效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脱落,且第一限位杆可以固定插件不会脱落盖体。
[0011]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通道包括膨胀端和收缩端,第一限位通道由膨胀端至收缩端,直径逐渐缩小;所述膨胀端外侧设置有插入段,所述收缩端外侧设置有固定段;所述插入段的直径小于所述收缩端的直径。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一限位通道由膨胀端至收缩端之间的通道横截面为梯形,且梯形底面水平延伸,梯形顶面倾斜设置,底面水平延伸能够避免第一限位通道对第二限位通道产生干涉,也更便于生产制造。
[001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杆包括水平杆和垂直杆,所述水平杆远离所述侧盖一端与所述垂直杆连接,所述垂直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通道内收缩端的内壁直径。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一限位杆的水平杆依次经过插入段,膨胀端和收缩端,而第一限位杆的垂直杆则处于固定段内,此时,第一限位杆和第一限位通道位置相对固定,支抗钉被盖体固定,而当挪动第一限位杆,使第一限位杆的垂直杆、水平杆均位于膨胀端和收缩端之间时,第一限位杆可沿第一限位通道向外滑移,此时插件可以与盖体分离,便于支抗钉摘取。
[0015]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内还设有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支抗钉相适配,且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通道穿过所述中心通道中部侧壁。
[0016]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内路径方向与所述插入段内路径方向互相垂直。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端与插入段相互垂直,能够更好的适应第一限位杆的L型结构特征,使第一限位杆与第一限位通道的位置相对固定而不发生偏移。
[0018]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底盖和顶盖,所述底盖和顶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通道的上半部分位于顶盖底部、下半部分位于底盖顶部,底盖和顶盖拼合形成第一限位通道。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盖体拆分为顶盖和底盖,降低了盖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制造难度。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盖体拼接;根据3D模型分贝制备得到顶盖和底盖,并将顶盖和底盖拼接使其固定连接得到盖体;
[0022]S2、插件中间体制备;根据3D模型制备得到插件中间体;所述插件中间体指插件包括侧盖、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且第一限位杆只包括水平杆而不包括垂直杆;
[0023]S3、套设插接;将盖体套设在患者口腔内的支抗钉上,而后将插件由盖体侧面插入,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通道的固定段将第一限位杆中的垂直杆与水平杆固定连接,使盖体固定至支抗钉上。
[0024]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中第一限位杆中垂直杆和水平杆的连接方式为激光焊接。
[0025]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及其应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通过盖体套设在支抗钉上端,避免支抗钉因上端面的凹槽藏纳污垢,从而引起的
口腔内炎症问题;另一方面,盖体中的两个第二限位通道分别位于支抗钉头部的两侧,当插件由盖体侧面插入后,两个第二限位杆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通道,对支抗钉的头部进行限位,而第一限位杆则是穿过第一限位通道,通过其L型杆的结构特征使插件与盖体卡接;支抗钉在第二限位杆的作用下有效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脱落,且第一限位杆可以固定插件不会脱落盖体。
附图说明
[0027]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盖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中插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第一限位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的步骤S1示意图。
[0032]图6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的应用方法的步骤S2示意图。
[0033]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套设在支抗钉上端;盖体内设有第一限位通道和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第一限位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通道上方,所述第二限位通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抗钉的两侧;插件,所述插件位于所述盖体侧面并与所述盖体插接;包括侧盖、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为L型杆,第一限位杆穿过第一限位通道并与第一限位通道卡接,所述第二限位杆设置为两个,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通道包括膨胀端和收缩端,第一限位通道由膨胀端至收缩端,直径逐渐缩小;所述膨胀端外侧设置有插入段,所述收缩端外侧设置有固定段;所述插入段的直径小于所述收缩端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包括水平杆和垂直杆,所述水平杆远离所述侧盖一端与所述垂直杆连接,所述垂直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通道内收缩端的内壁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抗钉孔明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内还设有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支抗钉相适配,且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通道穿过所述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友,王秋阳,申朋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紫丁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