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88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2
本申请涉及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包括电源端及输出端,电源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有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于电源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输出端,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有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有分压电阻R7后接地,电源端还依次连接有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后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有开关SW1,开关SW1连接于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分压电阻R7远离地的一端连接有翻转电容C1,翻转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于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6。本申请灵活使用翻转电容C1充放电,使得电压信号来回翻转,继而控制三极管Q2导通或截止。止。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关器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开关器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开关电路常应用于电源管理,例如,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动车、电源供应器、显示器、马达控制等等。开关电路中常使用用功率半导体元件,例如绝缘闸双极型电晶体(IGBT)、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半导体三极管(BJT),利用功率半导体元件的开关功能进行控制电路的导通或者关断。
[0003]相关技术中,使用半导体三极管的开关器件电路,通常设置有用于按动闭合的开关,开关连接于半导体三极管的控制端。按下开关时,改变半导体三极管的控制端的电压,使得半导体三极管由截止状态转化为导通状态。松开开关后,半导体三极管的控制端失去电位支持使得半导体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0004]然而,现在的开关电路的开关设计大多只具有单一功能,通俗地讲就是一个按动开关只能实现控制开关电路的导通或者关闭功能,使得电路的功能设计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现有的开关电路的开关设计大多只具有单一功能,开关电路的开关设计大多只具有单一功能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开关器件电路。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关器件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包括电源端以及输出端,所述电源端与所述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有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于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三极管Q1基极电位的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7后接地,所述电源端还依次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有开关SW1,所述开关SW1电性连接于所述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所述分压电阻R7远离地的一端电性连接有翻转电容C1,所述翻转电容C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电阻R6。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源端和输出端,且三极管Q1的基极受控与三极管Q2的导通,令开关SW1电性连接于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源端,同时令翻转电容C1电性连接于分压电阻R7以及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使得翻转电容C1自然状态下,通过与电源端连接从而进行充电,此时三极管Q1、三极管Q2处于截止状态。当按下开关SW1时,翻转电容C1进行放电,从而使得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升高,三极管Q2导通,进而令三极管Q1导通,使得电源端能够将信号传输到输出端。而在三极管Q2导通的过程中,对翻转电容C1进行反向充电。再次按动时开关SW1时,极性反向的翻转电容C1降低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使得三极管Q2由导通状态转变为截止状态,进而将三极管Q1截
止,令电源端与输出端之间的连接切断。利用翻转电容C1的极性在两次按动开关SW1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第一次按动开关SW1时为开启功能,第二次按动开关SW1时,令翻转电容C1反向充放电控制电源端与输出端之间断开,灵活使用翻转电容C1充放电流向,使得电压信号来回翻转,继而控制三极管Q2导通或者截止,从而改变开关只能开或者只能关的不足。
[0009]优选的,所述翻转电容C1为无极性电容。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极性电容有利于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同极性的充电和放电,并且无极性电容的充放电速度较快,有利于快速响应。
[0011]优选的,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发射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电容C2。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翻转电容C1向三极管Q2的基极施加高电压时,三极管Q2处于导通状态时,并且此时电容C2进行充电。当松开开关SW1时,电容C2进行放电,使得三极管Q2的基极维持在高电平,进而令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处于稳定导通的状态。
[0013]优选的,所述电源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用于调整开关SW1灵敏度的调整电阻R2。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变调整电阻R2的阻值能够调整在三极管Q2导通状态下调整电阻R2与分压电阻R7之间电阻值比例,从而在对翻转电容C1进行反向充电时,令翻转电容C1反向充电的电压高于正向充电时的电压,以便于调整翻转电容C1反向充电的时间,更快的改变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
[0015]优选的,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有反馈电阻R3,所述反馈电阻R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导通时,经过反馈电阻R3反馈到三极管Q2的基极,使得维持三极管Q2的基极的电位,令三极管Q2能够稳定处于导通状态。
[0017]优选的,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有用于显示电路工作状态的显示组件,所述电源端与所述输出端导通后,所述显示组件发光。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路中设置显示组件,从而有利于更加直观地显示电路中的电源端与输出端之间是否导通状态。
[0019]优选的,所述显示组件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电性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接地。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发光二极管LED1进行显示,发光二极管LED1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的特点。
[0021]优选的,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4。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压电阻R4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LED1,避免电压过大烧毁发光二极管LED1。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通过在相邻两次按动开关SW1时,使得翻转电容C1的极性进行翻转,从而灵活使
用了翻转电容C1充放电时的电流流向,使得三极管Q2基极的电压信号来回翻转,继而控制了三极管Q1的导通或者截止;
[0025]2.在电路中设置有反馈电阻R3和电容C2,从而在三极管Q2处于导通状态时,能够维持三极管Q2基极电压,使得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稳定地维持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实施例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参照图1,包括电源端以及输出端,电源端连接于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
[0029]电源端依次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分压电阻R5中远离分压电阻R1的一端接地,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组成分压电路。
[0030]电源端与输出端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包括电源端以及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与所述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有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于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三极管Q1基极电位的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7后接地,所述电源端还依次电性连接有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有开关SW1,所述开关SW1电性连接于所述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所述分压电阻R7远离地的一端电性连接有翻转电容C1,所述翻转电容C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分压电阻R1和分压电阻R5之间,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性连接有电阻R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电容C1为无极性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器件电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君君马瑞芳马瑞杰施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穆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