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648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文缆道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包括设置于河道两端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上分别设置有连接架与控制箱体,连接架与控制箱体之间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上设置有行走机器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钢丝绳上设置行走机器人,便于行走机器人带动数据采集机构移动,从而对河道中水面的流量进行监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上设置锁死机构,可在行走机器人移动指定区域后,对整个行走机器人进行锁死,从而防止行走机器人的继续移动,保证数据采集机构稳定采集水面数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的对河道现场进行监测,无需专门人员值守,自动化水平高。自动化水平高。自动化水平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流量监测缆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文缆道的
,特别是涉及自动流量监测缆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很多基本水文站测验河段前后修建有水电工程,导致水文站原测验河段的水位~流量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断面横向流速分布也因电站的运行更加复杂。为解决该类水文站水资源监测难题,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尽量增加水文测验的次数,或者直接移用上游(下游)水电工程的出库流量过程,导致河流上下游水资源量不平衡,同时也极大地加大了水文测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和资料整编的难度,导致人员成本和缆道系统的运行成本显著增加,也与新时期水文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符。
[0003]常规流量监测方法有缆道流速仪法、走航式ADCP法、测船流速仪法等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为缆道流速仪法,即需要在控制室人工开启缆道控制台,将铅鱼从水面逐步下放到河底进行施测,仪器入水深、测验时间长、遇漂浮物等比较危险,安全性低下,针对一些雷达监测流速,监测装置需要通过缆道移动到水面上方,而在测量过程中,监测装置容易滑动,导致测量的不精准;且在监测的过程中,需要测验人员现场操控,不能做到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1)两端的第一立柱(2)与第二立柱(6),第一立柱(2)与第二立柱(6)上分别设置有连接架(3)与控制箱体(7),连接架(3)与控制箱体(7)之间设有钢丝绳(4),钢丝绳(4)上设置有行走机器人(5);所述行走机器人(5)包括滑动设置在钢丝绳(4)上的壳体(501),壳体(501)的两端转动设置有滑轮(502),滑轮(502)滑动设置在钢丝绳(4)上,壳体(501)上安装有锁死机构(504),钢丝绳(4)穿过锁死机构(504),所述滑轮(502)的下方设有限位机构(8),限位机构(8)安装在壳体(501)上,用于限位滑轮(502);所述行走机器人(5)的底部活动设置有用于监测河道流量的数据采集机构(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体(7)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控制箱体(7)的内部设有充电接口,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接口电连接,控制箱体(7)的内部还设有无线接收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01)的内部安装有隔板(506),隔板(506)上安装有双轴电机(505),双轴电机(505)的输出端与滑轮(502)连接,隔板(506)的下方固定有蓄电池(507),蓄电池(507)侧面电连接有充电口(503),所述充电接口与充电口(503)匹配设置,蓄电池(507)与双轴电机(505)电连接,双轴电机(505)与无线接收器无线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06)的底部安装有气缸(10),气缸(10)的伸缩端与数据采集机构(9)连接,气缸(10)与无线接收器无线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流量监测缆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死机构(504)包括安装壳,安装壳固定在壳体(501)侧面,所述安装壳的中间设有钢丝绳通道(5045),钢丝绳(4)通过钢丝绳通道(5045)贯穿安装壳,安装壳的内部固定有伺服马达(5041),伺服马达(5041)与无线接收器无线电连接,伺服马达(5041)的输出端连接有转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学彬李波王材源唐东升赵海明范庆莲李泽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鸿长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