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125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7
本公开涉及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包括:底板、内侧平衡钢板、外侧平衡钢板、内侧千斤顶、外侧千斤顶;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内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内侧平衡钢板,外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外侧平衡钢板;所述内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平衡钢板;所述外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平衡钢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滚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千斤顶,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大量的拉杆,降低了拉杆数量,从而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箱涵的美观度。提高了箱涵的美观度。提高了箱涵的美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装配式箱涵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在进行安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拉杆。拆模时需人工拆除拉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花费时间长,同时因为大量拉杆的使用,造成装配式箱涵表面大量拉杆眼孔,影响装配式箱涵整体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包括:
[0005]底板、内侧平衡钢板、外侧平衡钢板、内侧千斤顶、外侧千斤顶;
[0006]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0007]所述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内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内侧平衡钢板,外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外侧平衡钢板;
[0008]所述内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平衡钢板;
[0009]所述外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平衡钢板;
[0010]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滚轮。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内侧千斤顶包括:内侧上层千斤顶、内侧中层千斤顶、内侧下层千斤顶;
[0012]还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
[0013]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和内侧下层千斤顶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
[0014]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和内侧上层千斤顶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内侧上层千斤顶。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平衡钢板的数量为两个,包括内侧第一平衡钢板和内侧第二平衡钢板;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和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相对设置;
[0016]内侧上层千斤顶包括: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和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
[0017]所述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和所述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的底部接触相对设置;
[0018]所述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的上部;
[0019]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的上部。
[002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内侧中层千斤顶包括: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和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
[0021]所述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和所述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的底部接触相对设置;
[0022]所述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的中部;
[0023]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的中部。
[00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内侧下层千斤顶包括:内侧下层第一千斤顶和内侧下层第二千斤顶;
[0025]所述内侧下层第一千斤顶和所述内侧下层第二千斤顶的底部接触相对设置;
[0026]所述内侧下层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的下部;
[0027]内侧下层第二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的下部。
[002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托盘;
[0029]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下层千斤顶的顶面,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托盘的底面;
[0030]在所述第一支撑托盘上设置所述中层千斤顶;
[0031]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托盘;
[0032]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中层千斤顶的顶面,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托盘的底面。
[003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刚模的数量为两个,包括外侧第一平衡钢板和外侧第二平衡钢板;所述外侧第一平衡钢板和所述外侧第二平衡钢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装配式箱涵的相对的两个侧立面;
[0034]所述外侧千斤顶,包括:外侧第一千斤顶和外侧第二千斤顶;
[0035]所述外侧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外侧第一平衡钢板;
[0036]所述外侧第二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外侧第二平衡钢板。
[003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0038]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布在所述装配式箱涵的两侧;
[0039]所述第一挡板,用于固定所述外侧第一千斤顶的底部;
[0040]所述第二挡板,用于固定所述外侧第二千斤顶的底部。
[004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千斤顶来固定平衡钢板,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大量的拉杆,降低了拉杆数量,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箱涵的美观度。可以快速同步安拆、使箱涵真正的达到“内实外美”的效果。
[004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4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44]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1‑
底板;21

内侧第一平衡钢板;22

内侧第二平衡钢板;31

外侧第一平衡钢板;32

外侧第二平衡钢板;41

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42

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43

内侧中层第
一千斤顶;44

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45

内侧下层第一千斤顶;46

内侧下层第二千斤顶;51

外侧第一千斤顶;52

外侧第二千斤顶;6

滚轮;71

第一挡板;72

第二挡板;81

第一支撑杆;82

第一支撑托盘;91

第二支撑杆;92

第二支撑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47]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48]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内侧平衡钢板、外侧平衡钢板、内侧千斤顶、外侧千斤顶;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内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内侧平衡钢板,外侧立面贴合设置有所述外侧平衡钢板;所述内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平衡钢板;所述外侧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平衡钢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滚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内侧千斤顶包括:内侧上层千斤顶、内侧中层千斤顶、内侧下层千斤顶;还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和内侧下层千斤顶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内侧中层千斤顶和内侧上层千斤顶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内侧上层千斤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平衡钢板的数量为两个,包括内侧第一平衡钢板和内侧第二平衡钢板;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和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相对设置;内侧上层千斤顶包括: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和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所述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和所述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的底部接触相对设置;所述内侧上层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的上部;内侧上层第二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二平衡钢板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箱涵预制模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内侧中层千斤顶包括: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和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所述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和所述内侧中层第二千斤顶的底部接触相对设置;所述内侧中层第一千斤顶用于支撑所述内侧第一平衡钢板的中部;内侧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怀玉田桂林陈晓凯陈前程杨潇严峰杨国富薛有青田新国齐世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