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978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5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包括与加热电阻丝电连接的导电引线,导电引线为单股引线,在导电引线上设置有可导电的小弹簧结构,小弹簧结构包括两端分别缠绕固定在导电引线上的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和设置在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之间的缠绕连接在导电引线上的弹簧部,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通过密集缠绕固定在导电引线上,弹簧部通过带距缠绕与导电引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单股的导电引线上设置小弹簧结构,可以降低导电引线上的电阻,减少导电引线上的发热,能够避免采用难以折弯的双股麻花并联方式或者容易脆断的焊接工艺并联方式,而且还可以通过小弹簧结构与导电引线的结合增加导电引线的强度,进一步加强导电引线的折弯强度。加强导电引线的折弯强度。加强导电引线的折弯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高电阻电热合金发热元件
,可应用在半导体及光伏扩散炉或各种加热元件,具体是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扩散炉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电力电子、光电器件和光导纤维等行业的扩散、氧化、退火、合金及烧结等工艺。扩散工艺的主要用途是在高温条件下对半导体晶圆进行掺杂,即将元素磷、硼扩散入硅片,从而改变和控制半导体内杂质的类型、浓度和分布,以便建立起不同的电特性区域。
[0003]在光伏扩散炉中使用的加热元件,发热部分一般使用发热电阻丝通电发热,发热电阻丝通电时需要与发热电阻丝连接的导电引线电连接在电路中,导电引线需要在扩散炉中走线,现有导电引线结构一般分为4种:(1)单股直出;(2)双股麻花直出;(3)双股并排焊接;(4)焊接引棒。
[0004](1)单股直出:
[0005]优点:导电引线的后期成型折弯比较容易,不会弯断;
[0006]缺点:单股直出的导电引线电阻较高,发热元件在通电时会发热过度造成导电引线的损坏。
[0007](2)双股麻花直出:
[0008]优点:双股并联的导电引线的电阻较低,发热元件在通电时不会发热过度造成导电引线的损坏;
[0009]缺点:两根导电引线麻花状结合后的强度较大,导致导电引线的后期成型折弯难度较大,容易在折弯的过程中出现断裂。
[0010](3)双股并排焊接与(4)焊接引棒:
[0011]优点:双股并联的导电引线的电阻较低,发热元件在通电时不会发热过度造成导电引线的损坏;
[0012]缺点:焊接处材料容易发生脆断,不能进行折弯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有鉴于此,本技术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避免使用焊接工艺,并满足后续折弯成型不容易发生折弯断裂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
[00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包括与所述加热电阻丝两端电连接的导电引线,所述导电引线为单股引线,在所述导电引线上设置有可导电的小弹簧结构,所述小弹簧结构包括两端分别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上的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和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之间的缠绕连接在所述导电引线上的弹簧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通过密集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上,所述弹簧部通过带距缠绕与所述导电引线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的密集缠绕为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线圈之间紧贴在一起。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上密集缠绕的所述导电引线线圈设置为5圈。
[0017]优选地,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缠绕在所述导电引线后压紧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上。
[0018]优选地,所述弹簧部的带距缠绕为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线圈之间的间隙大于0。
[0019]优选地,所述小弹簧结构的线径小于所述导电引线的线径。
[0020]优选地,所述导电引线与小弹簧结构材料相同,所述小弹簧结构并联在所述导电引线上。
[0021]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引线和小弹簧结构与所述加热电阻丝的材料相同。
[0022]本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单股的导电引线上设置小弹簧结构,可以降低导电引线上的电阻,减少导电引线上的发热,能够避免采用难以折弯的双股麻花并联方式或者容易脆断的焊接工艺并联方式,而且还可以通过小弹簧结构与导电引线的结合增加导电引线的强度,进一步加强导电引线的折弯强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简易示意图。
[0024]1‑
加热电阻丝;2

导电引线;3

小弹簧结构;31

前连接部;32

后连接部;33

弹簧部。
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
[0026]根据图1所示,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包括与所述加热电阻丝1两端电连接的导电引线2,所述导电引线2为单股引线,即为单一根引线,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设置有可导电的小弹簧结构3,所述导电引线2与小弹簧结构3材料可相同,所述小弹簧结构3并联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所述小弹簧结构3包括两端分别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的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和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之间的缠绕连接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的弹簧部33,所述前连接部31一般设置在与所述加热电阻丝1靠近的一端,所述后连接部32一般设置在与所述加热电阻丝1远离的一端,所述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通过密集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所述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的密集缠绕为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2线圈之间紧贴在一起,在所述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上密集缠绕的所述导电引线2线圈设置为4

5圈,最后所述前连接部31与后连接部32缠绕在所述导电引线2后通过压合机器压实压紧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所述弹簧部33通过带距缠绕与所述导电引线2连接;所述弹簧部33的带距缠绕为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2线圈之间的间隙大于0,例如所述小弹簧结构3的线径为1.2mm,所述弹簧部33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2线圈之间的间隙
为10

25mm。
[0027]所述小弹簧结构3的前连接部31和后连接部32能够与所述导电引线2固定连接,避免所述小弹簧结构3的移位,所述弹簧部33具有一定的弹簧力,能够增加所述导电引线2的折叠、弯曲强度,避免所述导电引线2的折断。
[0028]所述导电引线2是不参与发热元件的加热的,其通过所述小弹簧结构3并联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能够降低引线部分的电阻,增加导电性,通过还可以扩大引线部分的散热面积,两者结合可降低所述导电引线2的发热,避免不会发热过度造成导电引线2的损坏,还可以减低能耗。
实施例
[002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为了使所述小弹簧结构3能够将容易缠绕在所述导电引线2上,所述小弹簧结构3的线径小于所述导电引线2的线径。
实施例
[003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为了使所述导电引线2和小弹簧结构3提高导热、散热使其不容易损坏,所述导电引线2和小弹簧结构3与所述加热电阻丝1的材料相同。
[0031]工作原理:
[0032]在从加热电阻丝1引出的导电引线2作为芯棒,靠近加热电阻丝1一端通过机器设备进行绞丝,起绕前把小弹簧结构3的线圈最前端压紧在导电引线2上,经过密集缠绕绞丝后形成小弹簧结构3的前连接部31,继续通过带距缠绕绞丝形成弹簧部33,然后通过密集缠绕绞丝形成后连接部32,在小弹簧结构3的线圈最末端压紧在导电引线2上,最后使用机器可通过压实压紧或者旋转的方式把导电引线2与小弹簧装置紧贴在一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包括与所述加热电阻丝两端电连接的导电引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线为单股引线,在所述导电引线上设置有可导电的小弹簧结构,所述小弹簧结构包括两端分别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上的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和设置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之间的缠绕连接在所述导电引线上的弹簧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通过密集缠绕固定在所述导电引线上,所述弹簧部通过带距缠绕与所述导电引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的密集缠绕为相邻的所述导电引线线圈之间紧贴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电阻丝上的新型导电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上密集缠绕的所述导电引线线圈设置为5圈。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炜登
申请(专利权)人:炜德佛山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