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097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属于海洋设备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洋流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设备仪器姿态难以保持姿态的缺陷。本申请中,底座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底部下方并与仪器框架连接;上部浮球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顶部上方并与仪器框架连接;侧部浮球组包括若干侧部浮球二,侧部浮球二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中段侧部并与仪器框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能够防止仪器丢失,并且能够尽量保持仪器的姿态,保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保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保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属于海洋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海流观测是指对海流流速和流向的观测。海流对海洋中多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地质过程,以及海洋上空的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及变化,都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所以海流观测对于海洋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0003]常规海流观测采用表层或座底固定式观测。其中,采用表层观测洋流的仪器设备需要配备常驻人员进行值守,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常驻人员在遇到极端海况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危险。而采用座底固定式观测的设备,需要将观测仪器设备沉入海底,由于设备的形制大多数是纵向布置的,相对于海床海底,设备的姿态需要保持纵向姿态并尽量的减少倾斜、侧摆。但是,在洋流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设备仪器姿态难以保持姿态。并且由于座底固定式观测的设备沉入海底,也较容易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能够防止仪器丢失,并且能够尽量保持仪器的姿态,保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
[0005]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包括观测仪器和仪器框架,观测仪器被安装于仪器框架内并与仪器框架相对固定;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还包括
[0006]底座,其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底部下方并与仪器框架连接;
[0007]上部浮球,其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顶部上方并与仪器框架连接;
[0008]侧部浮球组,其包括若干侧部浮球二,侧部浮球二被构建于仪器框架的中段侧部并与仪器框架连接。
[0009]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底座被设置为金属配重块的形式;所述底座与仪器框架的底部之间安装有万向转动环。
[0010]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上部浮球被设置为空心浮球;所述上部浮球与仪器框架的顶部之间安装有万向转动环。
[0011]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还包括海面浮球三,海面浮球三与底座之间通过缆绳连接,缆绳的长度大于观测仪器的观测时的深度。
[0012]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侧部浮球组包括至少四个侧部浮球二;所述侧部浮球组的全部侧部浮球二呈环形围绕仪器框架的中段设置。
[0013]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侧部浮球组还包括环形固定架,环形固定架围绕仪器框架的中段设置并与仪器框架中段固定连接,全部侧部浮球二沿环形固定架的环形方向上均匀安装固定。
[0014]优化的,上述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上部浮球、侧部浮球二为空心浮球;所述
上部浮球的表面上构建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开口并使用胶塞封堵开口;所述侧部浮球二的表面上构建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开口并使用胶塞封堵开口。
[0015]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0016]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座底基础可通过调节环状排布的侧部浮球二注水量进行浮力调节,实现稳定与海底接触。通过底座在仪器框架的下部将仪器框架的底部下拉;通过上部浮球在仪器框架的顶部将仪器框架的顶部上浮,保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并且,通过在仪器框架中段设置环形排布的侧部浮球组,使得仪器框架受到围绕其中段的上浮浮力,使得仪器框架减少倾斜的可能性,进一步保证悬浮测流系统与海底垂直稳定。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技术特点。
[0019]如图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包括观测仪器1、仪器框架2、底座3、上部浮球4和侧部浮球组。
[0020]在此实施例中,仪器框架2可以采用金属杆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观测仪器1可以采用机械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多普勒海流计中的一种。将观测仪器1安装固定于仪器框架2的内部,海流从仪器框架2的金属杆之间经过并被观测仪器1测量后采集。
[0021]在此实施例中,底座3被配置为金属配重块的形式,底座的形状不限,底座的重量根据整个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的配种要求选取。底座3被构建于仪器框架2的底部下方并通过万向转动环与仪器框架2连接。万向转动环可以选用天津科索比索具的倍力特万向旋转吊环,也可以选用其他形式的万向转环,万向转动环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0022]上部浮球4被设置为空心浮球。上部浮球4被构建于仪器框架2的顶部上方,上部浮球4被设置为空心浮球;所述上部浮球4与仪器框架2的顶部之间安装有万向转动环。此万向转动环与前述的万向转动环相同。
[0023]上部浮球4的表面上构建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开口并使用胶塞封堵开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向上部浮球4内注水,以调节上部浮球4的浮力,防止因浮力过大而使得底座3无法稳定与海底接触。
[0024]侧部浮球组包括至少四个侧部浮球二5,实际使用过程中,侧部浮球组可以包含最多八个侧部浮球二5。侧部浮球组的全部侧部浮球二5呈环形围绕仪器框架2的中段设置。
[0025]由于侧部浮球二5围绕仪器框架2的中段均匀设置,使得仪器框架2的中段受到均匀的上升浮力,使得仪器框架2的中段得以稳定的保持竖直状态。
[0026]侧部浮球组还包括环形固定架7,环形固定架7围绕仪器框架2的中段设置并与仪器框架2中段固定连接,全部侧部浮球二5沿环形固定架7的环形方向上均匀安装固定。
[0027]环形固定架7能够使得全部的侧部浮球二5与仪器框架2的相对位置尽量保持固定,以使得仪器框架2的中段能够受到稳定的浮力。
[0028]侧部浮球二5为空心浮球。侧部浮球二5的表面上构建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开口并使用胶塞封堵开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向侧部浮球二5内注水,以调节侧部浮球二5的浮
力,防止因浮力过大而使得底座3无法稳定与海底接触。
[0029]海面浮球三6与底座3之间通过缆绳连接,缆绳的长度大于观测仪器1的观测时的深度,实际缆绳的长度应使得底座3与海底接触后,海面浮球三6能够漂浮在海面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海面浮球三6始终漂浮在海面上,作为定位坐标使用,以方便在回收设备时找到设备,防止设备丢失。
[0030]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包括观测仪器(1)和仪器框架(2),观测仪器(1)被安装于仪器框架(2)内并与仪器框架(2)相对固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3),其被构建于仪器框架(2)的底部下方并与仪器框架(2)连接;上部浮球(4),其被构建于仪器框架(2)的顶部上方并与仪器框架(2)连接;侧部浮球组,其包括若干侧部浮球二(5),侧部浮球二(5)被构建于仪器框架(2)的中段侧部并与仪器框架(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被设置为金属配重块的形式;所述底座(3)与仪器框架(2)的底部之间安装有万向转动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浮球(4)被设置为空心浮球;所述上部浮球(4)与仪器框架(2)的顶部之间安装有万向转动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底悬浮式海流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丛博刘建强张莞君张永强朱子晨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