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脉造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033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静脉造瘘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包括手柄、滑动组件、弹性加压组件、行程检测组件、第一管体以及第二管体;所述手柄侧壁外装设有滑动按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滑动按键带动滑动组件动作,实现第一管体上的近端电极片和远端电极片的开闭,当检测到两电极已闭合,则在两电极片之前激发能量对动脉和静脉血管进行造瘘,操作简单便捷,而且利用弹性加压组件能够保证了近端电极片与远端电极片闭合时存在最小闭合力,防止两个电极片在闭合过程中因手松开而导致两个电极打开。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在临床使用中更利于医生操作,能够获得更佳的造瘘效果。能够获得更佳的造瘘效果。能够获得更佳的造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静脉造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静脉造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动静脉造瘘术旨在通过血管介入手术,在腔内建立动静脉内瘘,完成血液通路的建立。在不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的情况下,造瘘可以减少血管创伤,降低出血量,减少内膜增生的刺激,降低术后发病率。
[0003]现有技术往往在超声引导下用动静脉腔内吻合导管穿刺静脉及临近的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头端经交通静脉送入桡动脉,给予导管一定张力以确保头端能紧密贴靠于动脉壁上,闭合导管头端并激发低功率电热能将动静脉壁连通,从而形成血管内瘘。
[0004]然而,现有的动静脉造瘘装置至少存在以下几点技术缺陷:
[0005](1)吻合导管头端的开闭结构复杂,开闭操作十分不便;
[0006](2)无法精确检测吻合导管头端的开闭结构是否完全闭合,若未完全闭合则无法有效形成血管内瘘;
[0007](3)吻合导管头端闭合后,若外力消失则容易自然松脱,无法有效形成血管内瘘,若始终施加外力,则不便于医生操作;/>[0008](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静脉造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00),其侧壁外装设有滑动按键(110);滑动组件(200),其滑动安装于所述手柄(100)内,并被配置为在所述滑动按键(110)带动下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间滑动;弹性加压组件(300),其分别与所述手柄(100)内壁和所述滑动组件(200)连接,并被配置为对所述滑动组件(200)施加由所述打开位置至所述闭合位置方向上的预紧力;行程检测组件(400),其位于所述手柄(100)内且与所述滑动组件(200)相连接,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滑动组件(200)的滑动行程;第一管体(500),其一端位于所述手柄(100)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手柄(100)外并连接有底座(510),所述底座(510)设有第一倾斜面(511),所述第一倾斜面(511)安装有近端电极片(520);以及第二管体(600),其穿设于所述第一管体(500)内,其远端位于所述第一管体(500)外并连接有头端(610),所述头端(610)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倾斜面(511)的第二倾斜面(611),所述第二倾斜面(611)安装有远端电极片(620),所述头端(610)的近端面高度低于所述底座(510)的近端面高度且两者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管体(600)和所述底座(510)之间设有限制两者相对转动的限位结构,所述第二管体(600)与所述头端(610)之间设有装配定位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管体(500)或所述第二管体(600)与所述滑动组件(200)相连接,所述滑动组件(200)由所述打开位置滑动至所述闭合位置,带动间隔的所述近端电极片(520)和所述远端电极片(620)至贴合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造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200)包括滑块(210)和弹性定位件(220);所述滑块(210)分别与所述弹性加压组件(300)和所述行程检测组件(400)连接,所述第一管体(500)或所述第二管体(600)与所述滑块(210)相连接,所述滑块(210)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11)和第二定位部(212);所述弹性定位件(220)安装于所述手柄(100)内壁,并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定位部(21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12)定位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静脉造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加压组件(300)包括安装座(310)和弹性件(320),所述安装座(310)固定连接于所述手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杰郭剑伍凤仪陈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