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双睡感睡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914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包括上层结构、中层结构以及下层结构;所述上层结构的硬度不同于下层结构的硬度;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均设置有凸起部,上层结构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上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连接;下层结构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下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均与所述中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中、下三层聚氨酯层结构的布置提高了枕头的稳定感。并且采用将各层凸起部或凹陷部与对应层四周平滑过渡连接的方式,实现了自然贴合的分区方式,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层硬度不同的设计,使使用者能够通过简单的翻转枕头,就能实现双睡感的效果。能实现双睡感的效果。能实现双睡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面双睡感睡枕


[0001]本技术涉及枕头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

技术介绍

[0002]睡枕产品不仅对于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肩颈部健康。睡枕在睡眠过程中主要承担承托颈部和头部,辅助维持颈椎自然健康曲度的作用。
[0003]常见睡枕通常采用单一性质材料制成,如采用荞麦、天然或化学纤维、单一硬度的海绵或其它硬质松散材料。天然或化学纤维材质蓬松,柔软舒压,并能够很好地贴合/包裹头颈部曲线,但材料硬度和支撑力相对较低,通常无法在睡眠中长期维持支撑效果。单一硬度海绵类材质支撑力适中,但其通常为固定硬度,无法适应用户不同的硬度要求。荞麦或其它硬质松散材料形状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形状,适应头颈部曲线,但材质较硬,无法很好地实现释压效果。
[0004]目前一体化双面睡感通常采用双层材质(如专利文献CN 204635788 U),分别为柔软面与较硬面,但其每层材料填充是以散装材料为主,填充材料会出现睡眠过程中跑动的情况会造成实际产品体验的不稳定感。
[0005]除此以外,常见分区睡枕(平躺/侧睡)通常采用明显的表面曲线差异,其会限制睡眠中头颈部的活动使使用者在睡眠中难以从平躺翻身到侧睡睡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贴合的上层结构、中层结构以及下层结构;所述上层结构与中层结构相互连接,所述中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相互连接;
[0008]所述上层结构、中层结构以及下层结构均为聚氨酯层;所述上层结构的硬度不同于下层结构的硬度。
[0009]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均设置有凸起部,所述上层结构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上层结构的中部位置,所述上层结构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上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
[0010]所述下层结构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下层结构的中部位置;所述下层结构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下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
[0011]所述中层结构设置有分别位于中层结构中部位置两侧,且相互对称的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均与所述中层结构的四周平滑过渡;
[0012]所述上层结构的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匹配,所述下层结构的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匹配。
[0013]优选的,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沿所述中层结构对称布置。
[0014]优选的,所述上层结构设置有透气孔。
[0015]优选的,所述中层结构设置有透气孔。
[0016]优选的,所述下层结构设置有透气孔。
[0017]优选的,还包括枕套,所述枕套套装在所述上层结构、中层结构以及下层结构所组成的整体的外部。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通过上、中、下三层聚氨酯层结构的布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每层材料填充是以散装材料为主的产品体验的不稳定感。并且本技术采用将各层凸起部与对应层四周平滑过渡、凹陷部与中间层四周平滑过渡的方式,避免了枕头限制使用者睡眠中头颈部活动的问题。除此以外,本技术采用上下层硬度不同的设计,使使用者能够通过简单的翻转枕头,就能实现双睡感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示出: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如图1

图2所示,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贴合的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所述上层结构1与中层结构2相互连接,所述中层结构2与下层结构3相互连接;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3沿所述中层结构2对称布置。所述上层结构1设置有透气孔,所述中层结构2设置有透气孔,所述下层结构3设置有透气孔,所述上层结构的透气孔、所述中层结构2的透气孔,所述下层结构3的透气孔相互连通。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双面双睡感睡枕的整体构型为面包枕形状设计,双面双睡感睡枕的厚度,由中心处至四周处平缓减少。
[0027]所述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均为聚氨酯层,优选的,所述上层结构、中层结构以及下层结构为高密度聚氨酯层,且所述上层结构1的硬度不同于下层结构3的硬度。具体的,本技术通过上下层聚氨酯层在密度、压陷硬度、压陷比和回弹率等多个参数共同作用,实现上下层硬度不同的设计,例如上下层聚氨酯层在密度、压陷硬度、压陷比和回弹率等参数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参数的不同,实现上层结构1的硬度不同于下层结构3的硬度。
[0028]所述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3均设置有凸起部4,所述上层结构1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上层结构1的中部位置,所述上层结构1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上层结构1的四周平滑过渡;
[0029]所述下层结构3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下层结构3的中部位置;所述下层结构3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下层结构3的四周平滑过渡;
[0030]所述中层结构2设置有分别位于中层结构2中部位置两侧,且相互对称的第一凹陷部5与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5与第二凹陷部均与所述中层结构2的四周平滑过渡。具体的,如图2所示,中层结构2长边边缘a点处厚度大于中层结构2中部(c点处)厚度,此设计能够使枕头整体的硬度分布更易贴合颈部曲线;中层结构2短边边缘(b点处)厚度大于中层结构2中部(c点处)厚度。侧睡时,考虑肩部宽度影响,使用者对睡枕的支撑力要求高于平躺,而上述a、b、c点的厚度设计能够在使用者侧睡时(通常更靠近左/右边缘),使枕头给使用者头部提供更高支撑力。
[0031]所述上层结构1的凸起部4与所述第一凹陷部5相匹配,所述下层结构3的凸起部4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匹配;
[0032]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上层结构1中部厚度与所述下层结构3中部厚度相等。
[0033]在一个优选例中,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通过聚氨酯之间的静摩擦力依次贴合,在此优选例中,本技术能够在无胶黏剂的情况下,实现整体结构稳定契合;在另一个优选例中,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也可通过胶粘剂相互贴合。
[0034]本技术为三层组合设计,上下层具有较为明显的硬度差异,中层为过渡层为头颈部提供递进承托力,用户可在使用过程中随时翻转枕头,以调节头部接触的软硬程度。除此以外,本技术采用将不同硬度聚氨酯相组合的方式,保留聚氨酯舒适支撑力。同时,通过所述上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双睡感睡枕,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贴合的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所述上层结构(1)与中层结构(2)相互连接,所述中层结构(2)与下层结构(3)相互连接;所述上层结构(1)、中层结构(2)以及下层结构(3)均为聚氨酯层;所述上层结构(1)的硬度不同于下层结构(3)的硬度;所述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3)均设置有凸起部(4),所述上层结构(1)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上层结构(1)的中部位置,所述上层结构(1)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上层结构(1)的四周平滑过渡;所述下层结构(3)的凸起部位于所述下层结构(3)的中部位置;所述下层结构(3)的中部位置与所述下层结构(3)的四周平滑过渡;所述中层结构(2)设置有分别位于中层结构(2)中部位置两侧,且相互对称的第一凹陷部(5)与第二凹陷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迟卢召利
申请(专利权)人:万物安睡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