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67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光源和光导元件,以及连接于光导元件上的反射罩;光导元件包括设置于反射罩内的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光导元件被配置为将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第一出光部并射出以形成第一光线,且将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第二出光部并射出以形成第二光线;反射罩具有第一出光口,以及与第二出光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口,反射罩被配置为将第一光线向第一出光口反射;第二出光口处设有控光组件,控光组件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控光组件在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供第二光线穿过第二出光口;控光组件在处于关闭状态时可阻止第二光线穿过第二出光口。本申请提供的灯具能实现更好的照明效果,丰富灯具的功能。丰富灯具的功能。丰富灯具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灯具


[0001]本申请涉及照明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灯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灯具层出不穷,无论在家装、商场以及娱乐场所等应用场景下,用户对灯具的功能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照明,为适应一些特殊场合的应用需求,通常需要改变灯具的结构来实现。
[0003]其中,如何设计灯具结构直接影响着灯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功能实现以及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灯具功能及应用场景单一的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该灯具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光源和光导元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光导元件上的反射罩。其中,所述光导元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内的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所述光导元件被配置为将所述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所述第一出光部并射出以形成第一光线,且将所述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所述第二出光部并射出以形成第二光线;所述反射罩具有第一出光口,以及与所述第二出光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口,所述反射罩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光线向所述第一出光口反射;所述第二出光口处设有控光组件,所述控光组件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所述控光组件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可供所述第二光线穿过所述第二出光口;所述控光组件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可阻止所述第二光线穿过所述第二出光口。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控光组件可以灵活地调节为打开或关闭状态,以控制光线向不同方向射出,进而使得灯具的功能多样化,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照明效果。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导元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导光件,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导光件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处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靠近所述导光件设置的第一表面、远离所述导光件设置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侧面为所述第一出光部,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出光部;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导光件射出的光线;所述第二表面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所述侧面并射出所述第一透镜,以形成所述第一光线;所述侧面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侧面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并射出所述第一透镜,以形成所述第二光线。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导光件射出光线的利用率,光线通过在第一透镜上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射出第一透镜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升灯具的照明效果。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截面内,所述侧面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一端点,以及远离所述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二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到所述第一透镜的中轴线的距
离大于所述第一端点到所述中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表面包括靠近所述中轴线设置的第三端点,以及远离所述中轴线设置的第四端点,经过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的直线相对所述中轴线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端点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相对所述第四端点偏移;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包含所述中轴线且与所述侧面相交的截面。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光线损失,并且出射光的均匀性更好。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凸透镜,所述第一凸透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中轴线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第二凸透镜,所述第二凸透镜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凸透镜、所述第二凸透镜均与所述第一透镜一体成型。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第一透镜能够向上出光(也就是向靠近控光组件的一侧出光),有利于减少光线损失,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处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设有卡槽和避让槽,所述避让槽沿所述安装槽的槽深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卡槽连通;所述第一透镜上设有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凸起可沿所述避让槽滑入所述卡槽中,以使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导光件可拆卸卡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简单,方便了第一透镜和导光件的维修及更换。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光组件包括具有第一通光孔的承载座、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承载座上的调节座,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光孔边缘处的多个遮光叶片;所述承载座、所述调节座均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出光口中,所述调节座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光孔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光孔;所述调节座在相对所述承载座转动时可带动每个所述遮光叶片运动,以使所述控光组件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控光组件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多个所述遮光叶片拼接在一起以关闭所述第一通光孔;所述控光组件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多个所述遮光叶片打开所述第一通光孔。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控光组件的灵活调节,进而可自由地控制光线的上升或下降,有利于提升照明效果以及用户体验。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叶片的轮廓为四边形,所述遮光叶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顶角部和第二顶角部,所述控光组件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多个所述遮光叶片的所述第一顶角部均位于所述第一通光孔的轴线处;每个所述遮光叶片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承载座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遮光叶片上的第一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承载座上的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顶角部设置,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顶角部设置,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遮光叶片的合拢或打开,同时对遮光叶片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过度移动。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遮光叶片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调节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上的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遮光叶片上的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光孔的边缘处,且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通光孔的轴线设置,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二通光孔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滑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顶角部处且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遮光叶片移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有
利于控光组件控制并调节光线的功能的实现。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座上固定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位于所述第二通光孔的外围;所述灯具还包括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为凸透镜或扩散板,所述光学元件的边缘处设有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与所述固定套螺纹配合。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光学元件对第二通光孔出射的光线进行方向或者聚集度的调节,有利于灯具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适用场景也更加多样。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凸出于所述反射罩之外。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光学元件对出射光线的调节,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减少光线损失。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座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第一通光孔的周向延伸,并且所述导向槽沿所述第一通光孔的轴向贯穿所述承载座;所述调节座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端部设有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包括底座(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光源(2)和光导元件(3),以及连接于所述光导元件(3)上的反射罩(4),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元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罩(4)内的第一出光部(31)和第二出光部(32),所述光导元件(3)被配置为将所述光源(2)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所述第一出光部(31)并射出以形成第一光线(310),且将所述光源(2)发出的部分光线引导至所述第二出光部(32)并射出以形成第二光线(320);所述反射罩(4)具有第一出光口(41),以及与所述第二出光部(3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光口(42),所述反射罩(4)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光线(310)向所述第一出光口(41)反射;所述第二出光口(42)处设有控光组件(5),所述控光组件(5)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所述控光组件(5)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可供所述第二光线(320)穿过所述第二出光口(42);所述控光组件(5)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可阻止所述第二光线(320)穿过所述第二出光口(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元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导光件(33),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导光件(33)远离所述底座(1)的端部处的第一透镜(6);所述第一透镜(6)包括靠近所述导光件(33)设置的第一表面(61)、远离所述导光件(33)设置的第二表面(6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61)和所述第二表面(62)之间的侧面(63),所述侧面(63)为所述第一出光部(31),所述第二表面(62)为所述第二出光部(32);所述第一表面(61)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导光件(33)射出的光线;所述第二表面(62)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第二表面(62)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所述侧面(63)并射出所述第一透镜(6),以形成所述第一光线(310);所述侧面(63)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侧面(63)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62)并射出所述第一透镜(6),以形成所述第二光线(3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截面(100)内,所述侧面(63)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表面(61)设置的第一端点(631),以及远离所述第一表面(61)设置的第二端点(632),所述第二端点(632)到所述第一透镜(6)的中轴线(600)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点(631)到所述中轴线(600)的距离;所述第二表面(62)包括靠近所述中轴线(600)设置的第三端点(621),以及远离所述中轴线(600)设置的第四端点(622),经过所述第三端点(621)和所述第四端点(622)的直线(65)相对所述中轴线(600)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端点(621)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61)的一侧相对所述第四端点(622)偏移;其中,所述第一截面(100)为包含所述中轴线(600)且与所述侧面(63)相交的截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61)上设有第一凸透镜(610),所述第一凸透镜(610)位于所述第一透镜(6)的中轴线(6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表面(62)上设有第二凸透镜(620),所述第二凸透镜(620)位于所述中轴线(600)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凸透镜(610)、所述第二凸透镜(620)均与所述第一透镜(6)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导光件(33)远离所述底座(1)的端部处设有安装槽(331),所述安装槽
(331)的侧壁(3310)上设有卡槽(3311)和避让槽(3312),所述避让槽(3312)沿所述安装槽(331)的槽深方向(Z)延伸且与所述卡槽(3311)连通;所述第一透镜(6)上设有卡接凸起(64),所述卡接凸起(64)可沿所述避让槽(3312)滑入所述卡槽(3311)中,以使所述第一透镜(6)与所述导光件(33)可拆卸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组件(5)包括具有第一通光孔(511)的承载座(51)、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承载座(51)上的调节座(5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光孔(511)边缘处的多个遮光叶片(53);所述承载座(51)、所述调节座(52)均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出光口(42)中,所述调节座(52)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光孔(511)相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波廖怀洲郑臻轶罗华杰周静娄迪
申请(专利权)人: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