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utodesk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862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线建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Revit中管道不但具有几何特征,还包括属性和功能特征,例如管道流量、管道粗糙度等,在管线综合设计中,各类管线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可利用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进行检查,尤其是在与其他专业的管线碰撞问题上,能高效解决管线碰撞问题,参数化设计是Revit的一项重要特征,Revit中的图元都是以构件形式展现的,软件本身拥有一系列参数化定义的基本图元,例如,目前二维图纸中管道均用单线或者双线表示,修改管径时,需要手动移动线条,并手动修改文字标注,而在Revit软件中仅需输入管径,管道规格及文字标注均会联动修改。动修改。动修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线建模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市政管网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电信、网络、通讯、热力、燃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等,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0003]由于城市市政管网专业繁多,布置路径复杂,施工人员使用图纸时需要一边查看平面图纸,一边在表格中搜索井号和坐标高程,然后将高程信息手动标注在cad图纸上,这种看图方式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虽然可以通过手工BIM建模可以达到直观展示的效果,但是这种投入产出比极低;
[0004]针对现有软件技术的不足,研究一种基于Revit参数化自动建模方法,这种方法将提高建模效率、准确率。将物探表格处理后导入Revit平台筛选信息给各功能模块进行建模,通过Revit二次开发实现水管和风管建模(代替管沟)。模型完成后,BIM模型直观反应出各类管线的空间位置,辅助施工决策部署。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熟悉CAD图纸;
[0008]S2:导入Revit软件,市政管线物探关键信息数据提取、处理、CAD电缆层数据信息的提取及综合管廊、管线、电缆信息提取等。Revit根据CAD提取的信息,自动完成建模、出图,通过BIM+GIS融合技术进行综合展示。系统采用AutoCAD与Revit等多平台,既可以在单一平台中完成管线、电力排管、电缆的三维设计,也可以充分利用各平台的优势,通过信息、模型的无损传递,使设计效率和质量达到最大化,从而满足设计出图和模型展示、应用的多重需求;
[0009]S3:搭建模型;
[0010]S4:导出NWC文件;
[0011]S5:碰撞检测;
[0012]S6:导出检测报告;
[0013]S7:标记错误;
[0014]S8:优化管线;
[0015]S9:最终统计。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1熟悉CAD图纸包括熟悉CAD图纸中的管线、阀门、焊口、焊缝以及弯头的位置、数量及角度。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2导入Revit软件,是为了利用CAD图纸中的线条进行定位、拾取线条等,将CAD图纸导入Revit MEP软件中作为底图。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3搭建模型中各专业、各系统的模型分开搭建后再模块化合并。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3搭建模型中水暖电模型搭建完毕后,导出格式为.NWC的文件,为下一步在Navisworks中做碰撞检查做准备。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5碰撞检测包括以下步骤:
[0021]第一步:在Revit中打开项目模型,在功能栏附加模块中打开Navisworks,将Revit模型导出nwc.格式文件;
[0022]第二步:再来到Navisworks软件将各专业导出的nwc.格式文件附加到Navisworks软件中;
[0023]第三步:在Navisworks功能栏中选择Clashdetective进行碰撞设置,选择参与碰撞检查的项目及图元类别,再设置检查碰撞的类型(可选择硬碰撞和间隙碰撞),最后运行碰撞检查,得出检查报告。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6导出检测报告后,根据碰撞报告,解决碰撞点,在运行完碰撞检查后,导出碰撞检查报告。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7标记错误的方法是,根据碰撞检查报告包括的碰撞点、项目ID号码、状态、图像等,通过项目ID返回Revit模型中查到对应位置进行标记。
[00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8优化管线是通过S7中标注的标记进行修改,再根据报告做二次检查。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9最终统计是在步骤S8优化完毕后,使用软件的工程量统计功能对图纸中的各种设备及材料进行统计,导出表格,对施工前期设备与材料采购进行指导。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29]1、传统二维图纸中管道只是利用点线来简单组合,仅能表达几何关系,而在Revit中管道不但具有几何特征,还包括属性和功能特征,例如管道流量、管道粗糙度等。
[0030]2、在管线综合设计中,各类管线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可利用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进行检查,尤其是在与其他专业的管线碰撞问题上,能高效解决管线碰撞问题。
[0031]3、参数化设计是Revit的一项重要特征,Revit中的图元都是以构件形式展现的,软件本身拥有一系列参数化定义的基本图元,例如,目前二维图纸中管道均用单线或者双线表示,修改管径时,需要手动移动线条,并手动修改文字标注,而在Revit软件中仅需输入管径,管道规格及文字标注均会联动修改。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34]实施例:
[0035]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S1:熟悉CAD图纸,现在的绘图模式很大部分采用先绘制CAD二维图纸,然后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绘制成三维图纸。所以,熟悉CAD二维图纸至关重要。可以在识图、读图的过程中掌握工程的概况,对整个项目有详细的了解;
[0037]S2:导入Revit软件,Autodesk Revit技术是Autodesk用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平台。Autodesk Revit Building软件构建于Revit平台之上,是完整的、针对特定专业的建筑设计和文档系统,支持所有阶段的设计和施工图纸。从概念性研究到最详细的施工图纸和明细表,基于Revit的应用程序可带来立竿见影的竞争优势、提供更好的协调和质量,并使建筑师和建筑团队的其他成员获得更高收益。Revit平台的核心是Revit参数化更改引擎,它可以自动协调在任何位置(例如在模型视图或图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熟悉CAD图纸;S2:导入Revit软件;S3:搭建模型;S4:导出NWC文件;S5:碰撞检测;S6:导出检测报告;S7:标记错误;S8:优化管线;S9:最终统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熟悉CAD图纸包括熟悉CAD图纸中的管线、阀门、焊口、焊缝以及弯头的位置、数量及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导入Revit软件,是为了利用CAD图纸中的线条进行定位、拾取线条等,将CAD图纸导入Revit MEP软件中作为底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搭建模型包括建模数据读取、数据预处理、管段建模、连通特征建模、管井半自动化参数建模和,S3搭建模型中各专业、各系统的模型分开搭建后再模块化合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搭建模型中水暖电模型搭建完毕后,导出格式为.NWC的文件,为下一步在Navisworks中做碰撞检查做准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utodesk CAD及Revit二次开发的管线快速提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碰撞检测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强乐天达李欣哲郭浩吴军章志鸿严栋李志明童文华王智凯周岐跃姚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广盈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