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板及单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7960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板以及单电池,极板包括:在极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歧管口区、分配区、反应区和导引流道,歧管口区包括冷却介质歧管口,分配区位于两个歧管口区之间,分配区与歧管口区之间具有空白区域,反应区位于两个分配区之间,反应区上设置有冷却流道,导引流道设置在空白区域上,导引流道的一端与冷却介质歧管口连通,导引流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流道连通,导引流道由导流件限定形成,导流件为注塑成型。由此,导流件的加工难度低,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并实现冷却介质的均匀分配,且导流件不会对极板背离导流件一侧的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造成影响,无需避让密封结构,使导流件可以设置的更长,可以有效提高冷却介质的均匀分布效果。分布效果。分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板及单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极板及单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单电池的阳极板以及阴极板两端的歧管口区域上具有阴极气体流通的阴极歧管口、阳极气体流通的阳极歧管口以及两者之间的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介质歧管口,冷却介质能够在单电池发电产生热量时对单电池降温,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歧管口流向冷却流道的过程中,冷却介质在歧管口区与分配区之间的空白区域自由流动,难以均匀的分布至单电池各处,冷却介质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单电池局部热点产生,会降低单电池的发电性能。
[0003]相关技术中,在阳极板或阴极板的空白区域上冲压导流结构进行冷却介质导流,但基于单电池的密封性要求,需要在空白区域的背侧(即阳极板与膜电极组件之间、阴极板与膜电极组件之间)设置密封结构,导流件需要避开密封结构所在区域,以避免导流件导致密封结构密封失效,因此布置导流件的区域空间有限,无法有效的对冷却介质进行导向,冷却介质难以均匀分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极板,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极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歧管口区(50),所述歧管口区(50)包括冷却介质歧管口(51),分配区(60),所述分配区(60)位于两个所述歧管口区(50)之间,所述分配区(60)与所述歧管口区(50)之间具有空白区域,反应区(70),所述反应区(70)位于两个所述分配区(60)之间,所述反应区(70)上设置有冷却流道,导引流道,所述导引流道设置在所述空白区域上,所述导引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连通,所述导引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所述导引流道由导流件(40)限定形成,所述导流件(40)为注塑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朝向所述导引流道的侧边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圆角和所述第二圆角连接的直边;所述导流件(40)包括:第一基准导流件(41)、第二基准导流件(42)和第三基准导流件(43),其中所述第一基准导流件(41)的靠近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的至少部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圆角等分线重合;所述第二基准导流件(42)的靠近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的至少部分的轴线与所述直边的中线重合;所述第三基准导流件(43)的靠近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的至少部分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圆角等分线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0)还包括:子导流件(44),所述第一基准导流件(41)和所述第二基准导流件(42)之间、所述第二基准导流件(42)和所述第三基准导流件(43)之间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子导流件(4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90)和连通件,所述密封件(90)围设在所述冷却介质歧管口(51)、所述空白区域、所述分配区(60)以及反应区(70)外,所述连通件位于所述导流件(40)高度方向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也二见谕郝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