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751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包括底板、导管组件、注射筒和推进机构,导管组件设置在底板的前端,导管组件的一端用于与患者身上的微导管连通;注射筒卡接设置在底板上,用于与导管组件的另一端连通,注射筒的内部后端设有可滑动的活塞,活塞的后端面连接有推杆;推进机构设置在底板的后端,用于推动注射筒上的推杆移动,使得注射筒内的液体经针头流入导管组件。本给药装置通过推进机构抵接在推杆的端部上,推动推杆的端部在注射筒内缓慢移动,使得药液缓慢注入患者身体内,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精准控制药液的注射速度,防止忽快忽慢;而且医护人员也可以远程控制推进机构的开启和关闭,避免长时间处于X线影像设备的附近导致受到射线的伤害。到射线的伤害。到射线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给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肝癌的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对于肝癌患者而言,除了这些常规的治疗方式外,介入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例如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0003]现有的肝癌介入治疗就是通过注射器通过微导管将栓塞剂及化疗药药液注射到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管内,由于是局部给药,因此药物浓度高,与传统的静脉给药相比,全身副作用更小,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很高,因此治疗效果更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使用注射器对肝癌患者进行药物推送时需要花费二十多分钟,有时甚至一个小时,此时由于使用X线影像设备进行照射引导,X线影像设备产生的射线会对医护人员造成电离辐射相关的身体损伤;而且医护人员长时间的推送给药也会使得推送速度不精准,忽快忽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动给药装置,解决医护人员使用注射器对肝癌患者进行药物推送时需要花费二十多分钟,有时甚至一个小时,此时由于使用X线影像设备进行照射引导,X线影像设备产生的射线会对医护人员造成电离辐射相关的身体损伤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包括:
[0007]底板
[0008]导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通过支板设置在底板的前端,导管组件的一端用于与患者身上的微导管连通;
[0009]注射筒,所述注射筒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注射筒的前端设有针头,针头用于与导管组件的另一端连通,注射筒的内部后端设有可滑动的活塞,活塞的后端面连接有推杆,推杆的后端延伸至注射筒的外侧;及
[0010]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设置在底板的后端,用于推动注射筒上的推杆移动,使得注射筒内的液体经针头流入导管组件。
[0011]上述自动给药装置启动推进机构,使推进机构抵接在推杆的端部上,推动推杆的端部在注射筒内缓慢移动,使得药液缓慢注入患者身体内,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精准控制药液的注射速度,防止忽快忽慢;而且医护人员也可以远程控制推进机构的开启和关闭,避免长时间处于X线影像设备的附近导致受到射线的伤害。
[0012]进一步地,推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螺管、螺杆和限位杆,电机设置在底板的后端顶面上,螺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螺管通过支撑板设置在底板上,螺杆的
一端插入螺管的内部螺纹连接,另一端用于抵接在推杆的后端面上,螺杆的底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侧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贯通的限位槽,限位杆的端部滑动穿过限位槽,且限位杆的两端部均通过支撑块设置在底板上。
[0013]进一步地,注射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注射筒并列设置在底板上,导管组件包括主导管和两个支导管,两个支导管的一端均与主导管的一端连通,两个支导管的另一端间隔分布在支板上,主导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微导管连通,两个支导管远离主导管的端部内部均设有橡胶塞。
[0014]进一步地,推进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和滑块,底板的后端顶面开设于凹槽,滑块可滑动的设置在凹槽内,第一电机和支撑板均固定设置在滑块的顶面上,第二电机设置在凹槽的一侧,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螺纹贯穿滑块并转动连接在凹槽的一侧内壁上。
[0015]进一步地,推进机构还包括光杆,光杆与螺纹杆平行并且设置在凹槽内,光杆的端部滑动穿过滑块,且光杆的两端分别与凹槽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
[0016]进一步地,凹槽内部靠近底板后端的内侧壁上间隔固定设有限位板,滑块靠近底板后端的端部位于两个限位板之间。
[0017]进一步地,导管组件还包括接头,两个支导管远离注射筒的一端通过接头与主导管的一端连通,接头包括三通管,两个支导管的端部分别连通三通管的两个进口,主导管的端部连通三通管的出口,三通管的两个进口内部且靠近出口的位置转动设有转轴,转轴的两侧分别通过扭簧铰接有两个封板,两个封板利用扭簧的恢复弹力能够封堵三通管的两个进口。
[0018]进一步地,转轴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转动设有套筒,两个扭簧分别套设在转轴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外侧,且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对应套筒的内壁上。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自动给药装置通过启动第一电机,使得第一电机驱动螺杆抵着注射筒上的推杆缓慢移动,使得注射筒内的药液被缓慢注入患者体内,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精准控制药液的注射速度,防止忽快忽慢;在药液注射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随时关闭和开启第一电机,以便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给药;而且医护人员可以远程控制第一电机的开启和关闭,防止医护人员长时间处于X线影像设备的附近导致受到射线的伤害;而且两个注射筒的设置便于预防一个注射筒内给药药量的不足,避免医护人员需要更换药物耽误时间,同时也能避免医护人员与X线影像设备的近距离接触。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23]图3为导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A

A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

底板,11

凹槽;
[0027]20

导管组件,21

主导管,22

支导管,23

橡胶塞,24

接头,241

三通管,242

转轴,243

扭簧,244

套筒,245

封板;
[0028]30

注射筒,31

针头,32

活塞,33

推杆;
[0029]40

推进机构,41

第一电机,42

螺管,421

支撑板,43

螺杆,441

限位杆,442

支撑块,45

限位块,451

限位槽,46

第二电机,47

滑块,481

螺纹杆,482

光杆,49

限位板;
[0030]50

支板,60

卡板,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导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通过支板设置在底板的前端,所述导管组件的一端用于与患者身上的微导管连通;注射筒,所述注射筒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注射筒的前端设有针头,所述针头用于与导管组件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注射筒的内部后端设有可滑动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后端面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后端延伸至注射筒的外侧;及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设置在底板的后端,用于推动注射筒上的推杆移动,使得注射筒内的液体经针头流入导管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螺管、螺杆和限位杆,所述电机设置在底板的后端顶面上,所述螺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螺管通过支撑板设置在底板上,所述螺杆的一端插入螺管的内部螺纹连接,另一端用于抵接在推杆的后端面上,所述螺杆的底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侧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贯通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杆的端部滑动穿过限位槽,且限位杆的两端部均通过支撑块设置在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筒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注射筒并列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导管组件包括主导管和两个支导管,两个支导管的一端均与主导管的一端连通,两个支导管的另一端间隔分布在支板上,所述主导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微导管连通,两个支导管远离主导管的端部内部均设有橡胶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州黄婧郝迎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