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压分离线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93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低压分离线槽,包括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一槽盖和第二槽盖,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一槽盖连接,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二槽盖连接,所述第二槽体位于所述第一槽体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槽体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槽体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分别容纳不同的线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分离高低压线束,且不影响美观,提高线束的安全性。提高线束的安全性。提高线束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低压分离线槽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集装箱领域,尤其涉及高低压分离线槽。

技术介绍

[0002]在储能行业中,一般使用集装箱作为一个电池舱,每个电池舱内包含若干个电池簇进行串并联连接,而电池簇由电池架和若干个电池箱组成;若干个电池箱之间通过线束进行串并联,而若干个电池簇之间也通过线束连接,这些线束众多,一般分为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
[0003]为了方便走线,通常会在电池架上设置线槽,将所有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汇总到线槽内进入汇流柜。其中线槽包括槽体和槽盖,这些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一同汇集在槽体内,彼此信号干扰,无法满足电磁屏蔽需求。
[0004]现有做法是将高压线束汇集在槽体内,低压线束则放置在槽盖上,通过槽盖进行彼此之间的隔离,但是低压线束裸露在外,影响美观且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低压分离线槽,以便对高低压线束分开走线,实现有效隔离且不影响美观。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高低压分离线槽,包括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一槽盖和第二槽盖,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一槽盖连接,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二槽盖连接,所述第二槽体位于所述第一槽体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槽体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槽体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分别容纳不同的线束。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槽体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槽体顶部高于所述第二槽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槽体的部分槽壁突出于所述第二槽体。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壁设有第一穿线口,所述第二槽体的槽壁设有第二穿线口,所述第一穿线口用于穿设高压线束,所述第二穿线口用于穿设低压线束,所述第一穿线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穿线口的位置。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穿线口和第二穿线口均为U形状,所述第一穿线口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槽体长度反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穿线口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槽体的中心。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槽盖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槽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配合的卡条,所述第一槽盖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槽体卡合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卡槽和卡扣,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槽盖长度方向的一侧,且槽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槽盖的方向,所述卡扣一端与所述卡槽的槽底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条卡接。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槽盖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卡合
部的结构相同。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槽盖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两个凸起,所述凸起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盖的侧边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壁设有供所述凸起嵌入的缺口。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包括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体包括第三槽壁,所述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三槽壁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槽壁位于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之间,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共用所述第二槽壁。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安装在电池架的顶部,所述电池架的顶部包括顶盖,所述第一槽壁、第二槽壁和第三槽壁均与所述顶盖垂直,所述第一槽壁、顶盖和第二槽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槽壁、顶盖和第三槽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分别铺设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对两种线束进行有效隔离,且都安装在槽体内,不影响美观;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外形尺寸不同,便于区分;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设置成高低结构,互不影响穿设线束;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共用第二槽壁,节省成本;利用电池架的顶盖作为槽底,进一步节约成本。本技术能够分离高低压线束,且不影响美观,提高线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高低压分离线槽的立体图;
[0018]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高低压分离线槽的主视图;
[0020]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高低压分离线槽和电池架的示意图。
[0022]图中:11、第一槽体;111、第一空腔;112、第一穿线口;113、卡条;114、第一槽壁;115第二槽壁;116、第一连接板;117、第一支撑板;118、第二连接板;12、第一槽盖;121、卡槽;122、卡扣;123、第一加强板;124、第一安装孔;21、第二槽体;211、第二空腔;212、第二穿线口;213、第三槽壁;214、第二支撑板;215、第三支撑板;216、侧壁;22、第二槽盖;221、凸起;222第二加强板;223第二安装孔;3、电池架;31、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技术涵盖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
[0024]为了使公众对本技术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
[0025]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较为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6]本技术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0027]请参考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高低压分离线槽的立体图。高低压分离线槽包括第一槽体11、第二槽体21、第一槽盖12、第二槽盖22,其中,第一槽体11和第一槽盖12连接,第一槽盖12位于第一槽体11的上方;第二槽体21和第二槽盖22连接,第二槽盖22位于第二槽体21的上方。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均是长条形状,两者长度相同,第二槽体21位于第一槽体11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槽体11设有第一空腔111,第一空腔111贯穿第一槽体11的长度方向,第二槽体21设有第二空腔211,第二空腔211贯穿第二槽体21的长度方向,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211相互平行,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211分别用来容纳不同的线束。通过设置两个独立槽体的方式,分别铺设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对两种线束进行分离,实现两者之间信号的屏蔽,互不干扰,且两种线束都是铺设在槽体内,不会裸露在外,不影响美观度。
[0028]本实施例中,第一槽体11用来铺设高压线束,第二槽体21用来铺设低压线束,如图1所示,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的底部平齐,第二槽体11的顶部高于第二槽体21的顶部,且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低压分离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槽体(11)、第二槽体(21)、第一槽盖(12)和第二槽盖(22),所述第一槽体(11)与所述第一槽盖(12)连接,所述第二槽体(21)与所述第二槽盖(22)连接;所述第二槽体(21)位于所述第一槽体(11)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槽体(11)设有第一空腔(111),所述第二槽体(21)设有第二空腔(211),所述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211)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211)分别容纳不同的线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压分离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1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槽体(21)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槽体(11)顶部高于所述第二槽体(21)的顶部,所述第一槽体(11)的部分槽壁突出于所述第二槽体(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低压分离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11)的槽壁设有第一穿线口(112),所述第二槽体(21)的槽壁设有第二穿线口(212),所述第一穿线口(112)用于穿设高压线束,所述第二穿线口(212)用于穿设低压线束,所述第一穿线口(11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穿线口(212)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低压分离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口(112)和第二穿线口(212)均为U形状,所述第一穿线口(112)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槽体(11)长度反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穿线口(212)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槽体(21)的中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压分离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盖(12)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槽体(11)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配合的卡条(113),所述第一槽盖(12)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槽体(11)卡合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低压分离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戎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