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670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将元麦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包膜掺混肥一次性使用后,相较于常规元麦种植方法,在产量和元麦籽粒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作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生产上元麦施肥次数多为常规施肥(如一基一追或多次追肥)。施肥方法仍以人工或机械表层撒施为主。施肥所用的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复合肥等,其中,速效氮肥因氨挥发或径流损失浪费,肥效利用率低,增产作用发挥不充分。常用的速效肥料肥效期短,元麦生育期在170天左右,在元麦生产上必须通过分次施肥,才能满足元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0003]元麦生育进程比小麦快,生育期比小麦短,元麦春季追肥受台风等天气,易倒伏,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多次施肥在生产上不仅费工费力,而且机械深施追肥过程中很难避免损坏元麦植株和根系,而人工追肥除了增加人工成本,还会出现撒肥不匀,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元麦追肥不合理现象常有发生,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会增加肥料成本,还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元麦常规种植方法存在人工成本高且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稻田收割水稻,留茬高度30cm~35cm,并将水稻秸秆拢合以于所述稻田内形成同向设置的多个覆秸条带,相邻所述覆秸条带之间形成麦作条带;
[0007]旋耕所述麦作条带,于所述麦作条带开设同向设置的施肥槽和两播种槽,所述施肥槽设置于两所述播种槽之间,所述施肥槽的下部的槽宽等径设置,所述施肥槽的上部的槽宽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所述施肥槽的槽深15cm,所述施肥槽的下部的深度为5cm、宽度1cm~2cm,所述施肥槽的上部的深度为10cm,所述施肥槽的槽口宽度8cm~10cm,于所述播种槽中播撒元麦麦种,同时提供元麦生育期所需全部的肥料,所述包膜掺混肥的缓释期为90d~120d,将40%~50%的包膜掺混肥填充于所述施肥槽的下部形成底肥层,于所述施肥槽的下部和上部交界处填土以于所述底肥层上铺设隔离土层,所述隔离土层的厚度2cm~3cm,将剩余的所述包膜掺混肥摊铺于所述隔离土层上形成上肥层,对所述上肥层覆土以形成盖肥土层并镇压所述麦作条带;
[0008]在镇压所述麦作条带后,于麦田开设配套排水沟系;
[0009]收获所述麦田的小麦以实现稻麦周年轮作。
[0010]进一步的,所述肥料为氮磷钾比25∶14∶6的包膜掺混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肥料的重量为45kg~50kg。
[0012]进一步的,所述覆秸条带的宽度为30cm。
[0013]进一步的,所述麦作条带的宽度为15cm。
[0014]进一步的,在10月底至11月中旬之间,于所述播种槽中播撒元麦麦种。
[0015]进一步的,所述元麦麦种的播种量为8kg~13kg/亩。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将元麦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包膜掺混肥一次性使用后,相较于常规元麦种植方法,在产量和元麦籽粒β

葡聚糖含量上有大幅提高,生育期天数相同。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一方面,不会缩短元麦生育期,进而保证了元麦的正常生长,另一方面,在产量与籽粒β

葡聚糖含量方面却高于常规施肥方式下的元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稻田收割水稻,留茬高度30cm~35cm,并将水稻秸秆拢合以于稻田内形成同向设置的多个覆秸条带,相邻覆秸条带之间形成麦作条带。
[0021]作物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覆秸条带的宽度为30cm。多个覆秸条带沿稻田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0022]作物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麦作条带的宽度为15cm。
[0023]S2:旋耕麦作条带,于麦作条带开设同向设置的施肥槽和两播种槽,施肥槽设置于两播种槽之间,施肥槽的下部的槽宽等径设置,施肥槽的上部的槽宽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施肥槽的槽深15cm,施肥槽的下部的深度为5cm、宽度1cm~2cm,施肥槽的上部的深度为10cm,施肥槽的槽口宽度8cm~10cm,于播种槽中播撒元麦麦种,同时提供元麦生育期所需全部的肥料,包膜掺混肥的缓释期为90d~120d,将40%~50%的包膜掺混肥填充于施肥槽的下部形成底肥层,于施肥槽的下部和上部交界处填土以于底肥层上铺设隔离土层,隔离土层的厚度2cm~3cm,将剩余的包膜掺混肥摊铺于隔离土层上形成上肥层,对上肥层覆土以形成盖肥土层并镇压麦作条带。
[0024]在本实施例中,元麦的目标产量≥400kg/亩的高肥力土壤上,施用的肥料的重量为45kg~50kg。元麦的整个生育期的全部肥料选用氮磷钾比25∶14∶6的包膜掺混肥。
[0025]在10月底至11月中旬之间,于播种槽中播撒元麦麦种。元麦麦种的播种量为8kg~13kg/亩。
[0026]施肥槽的横截面的下部呈矩形,施肥槽的横截面的上部呈倒梯形。
[0027]S3:在镇压麦作条带后,于麦田开设配套排水沟系。
[0028]S4:收获麦田的小麦以实现稻麦周年轮作。
[0029]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特举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选用元麦麦种为二棱型
元麦品种苏裸麦2号,于11月14日播种,播种量为13kg/亩。
[0032]元麦整个生育期的全部肥料选用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提供的硫包膜掺混肥(SCU,N∶P2O5∶K2O=25∶14∶6),缓释期90d~120d。
[0033]对比例1
[0034]采用常规种植方式管理,在元麦麦种、播种期、播种量、肥料种类、施肥量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施肥方式采用基肥和追肥,分两次使用。
[0035]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收获的元麦进行产品与品质上比较,结果见下表表1所示。
[0036]表1不同施肥方式下元麦产量与品质比较
[0037][0038]由上表表1可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将元麦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包膜掺混肥一次性使用后,相较于常规元麦种植方法,在产量和元麦籽粒β

葡聚糖含量上有大幅提高,生育期天数相同,故,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一方面,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沿江地区的元麦一次性施肥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稻田收割水稻,留茬高度30cm~35cm,并将水稻秸秆拢合以于所述稻田内形成同向设置的多个覆秸条带,相邻所述覆秸条带之间形成麦作条带;旋耕所述麦作条带,于所述麦作条带开设同向设置的施肥槽和两播种槽,所述施肥槽设置于两所述播种槽之间,所述施肥槽的下部的槽宽等径设置,所述施肥槽的上部的槽宽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所述施肥槽的槽深15cm,所述施肥槽的下部的深度为5cm、宽度1cm~2cm,所述施肥槽的上部的深度为10cm,所述施肥槽的槽口宽度8cm~10cm,于所述播种槽中播撒元麦麦种,同时提供元麦生育期所需全部的肥料,所述包膜掺混肥的缓释期为90d~120d,将40%~50%的包膜掺混肥填充于所述施肥槽的下部形成底肥层,于所述施肥槽的下部和上部交界处填土以于所述底肥层上铺设隔离土层,所述隔离土层的厚度2cm~3cm,将剩余的所述包膜掺混肥摊铺于所述隔离土层上形成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晓旭刘建石吕魏亚凤薛亚光韩笑李赢刘海翠严旖旎单海勇刘旭杰杨美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