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排水泵站工程
,特别是一种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已进入城市加速发展阶段,但是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等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城市洪涝灾害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排水系统主要用于处理、排除城市的污水和雨水。在市政工程与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合理设计城市排水系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0003]排水泵站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在其设计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场地面积、地下管网布置以及周边已有建筑物等外界因素限制,使得排水泵站结构过于紧凑,往往难以依照良好的进水条件进行布置,有时需要将2座泵房采用立面双层布置形式进行设计使用。由于上层泵房与下层泵房通常存在较大高度差,若上层泵房的下泄水流直接跌入下层泵房,容易产生高速的冲击水流,不仅影响下层泵房的结构安全,而且不利于下层泵房的进流条件而影响水泵机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形成下泄水流:城市排水泵站具有下层泵房和立式布设在下层泵房顶部的上层泵房;上层泵房中出水,形成下泄水流,进入下层泵房;步骤2、第一级消能:在下层泵房的池底设置台阶式的多级消能平板;多级消能平板包括高度逐渐降低的第一级消能平板、第二级消能平板、
……
、第N级消能平板;其中;N≥3;进入下层泵房的下泄水流,下落至水平设置的第一级消能平板上,实现第一级消能;步骤3、整流:通过在第一级消能平板顶部设置分流坎和导流墩,从而提高第一级消能过程中下泄水流的流量分配均匀性和改善下泄水流的流速分布均匀度;步骤4、第一级挡水:通过在第一级消能平板的出水端设置底部开缝的挡水坎,使得第一级消能后的下泄水流形成均匀平缓的跌落水流,以降低对第二级消能平板的水力冲击影响和预防第一级消能平板底部的淤积问题;步骤5、第二级消能:步骤4的跌落水流,下落至水平设置的第二级消能平板上,实现第二级消能;步骤6、第二级挡水:在第二级消能平板的出水端设置底部开缝的挡水坎,使得第二级消能后的下泄水流形成均匀平缓的跌落水流,以降低对第三级消能平板的水力冲击影响和预防第二级消能平板底部的淤积问题;步骤7、重复步骤5和步骤6,实现第N级消能,以及第N级消能后的下泄水流形成均匀平缓的跌落水流,以降低对下一级消能平板或下层泵房池底的水力冲击影响和预防当前级消能平板底部的淤积问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7中,消能平板数量N的计算公式为:N=INT(H
÷
2.5)其中,INT函数为取整函数;H为下层泵房的总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下层泵房的宽度为W、高度为H、长度为L;上层泵房的宽度为W1且W1=(1.0~2.0)W、高度为H3且H3=(0.4~0.6)H。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第一级消能平板与上层泵房底面的间距为H8且H8=(0.15~0.2)H,最底层消能平板与下层泵房底面的间距以及相邻消能平板之间的间距均为H9且H9=(H-H8)
÷
N;各级消能平板的宽度均为W5且W5=W;第一级消能平板长度为L5且L5=(0.5~0.6)W1,其他各级消能平板长度为L6且L6=(0.3~0.4)W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善立面双层布置形式城市排水泵站下泄水流流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第一级消能平板中部设置分流坎,分流坎一端与对应挡水坎相接、另一端与第一级消能平板的后壁相接,分流坎的高度为B7且B7=(0.2~0.3)H8;第一级消能平板设置导流墩,导流墩的长度为L7且L7=(0.4~0.6)L5、高度为B8且B8=(0.15~0.25)H8,分流坎与导流墩的宽度均为C4且C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睿,何琪,莫建军,江扬阳,潘玉梦,李清,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