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志刚专利>正文

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5481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涉及船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艏兴波阻力大,导致船舶航速慢、能耗大以及适航性能差的技术问题。该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包括排水体本体,排水体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螺旋桨,排水体后端设置有后螺旋桨,前螺旋桨与后螺旋桨分别由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驱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提供一种减小艏兴波阻力,降低船舶能耗和改善船舶适航性能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市场上通用的排水型船舶都是采用后驱动方式航行的,即是依靠安装在船艉部的动力装置推动船身,以船艏冲撞、挤压其前方的水体来排出空间,让船舶得以前进,同时船艏也会受到水体的反作用阻力,这种由船艏推进、冲撞、挤压水体令水体拥堵、堆积、叠加从而兴起波浪形成的阻力统称为艏兴波阻力。
[0003]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首先,船舶推进的航速越快,其所受到的艏兴波阻力越大,那么要想提高船舶的航速就要消耗巨大的发动机功率来克服这种递增的巨量艏兴波阻力,同时船舶排水体还受到非常大的水的粘性阻力的影响,这也是要消耗非常大的发动机功率来克服。这就是现代排水型船舶航速一直都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0004]其次,单一的后驱动式排水型船舶航行时除了受到艏兴波阻力和水的粘性阻力之外,还受到迎浪、横波、凶涛、暗湧等水的侵袭作用力,船身容易左右摇荡,上下浮沉,耐波性能差,易导致乘员晕船,亦即是所说的适航性能不佳。
[0005]再次,为了克服上述水体对船舶的各种作用力,单一的后驱动式船舶就要消耗更多的发动机功率来保持船舶的平稳和正常航行,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艏兴波阻力大,导致船舶航速慢、能耗大以及适航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r/>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包括排水体本体,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螺旋桨,所述排水体后端设置有后螺旋桨,所述前螺旋桨与所述后螺旋桨分别由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驱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引流罩,所述引流罩罩设在所述前螺旋桨外侧,所述引流罩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罩设在所述后螺旋桨外侧,所述导流罩侧壁上设置有入水口,所述导流罩的末端设置有排水口。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罩和所述导流罩的外径与所述排水体本体壳体的外径相同。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罩的前端设置有格栅。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前驱动机构和所述后驱动机构均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前螺旋桨和所述后螺旋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转子传动连接,所述转子与所
述定子传动连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定子为空心圆柱状,所述定子的端部均匀缠绕有多个线圈,所述转子通过轴承连接在所述定子的外侧,所述转子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定子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子上与所述线圈位置相对应处设置有磁片。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体本体上设置有防撞活塞杆,所述防撞活塞杆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排水体本体内部的液压缸连接,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泵与储存缸连接,所述防撞活塞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排水体本体的最前端。
[0015]一种船舶,包括船体及如上所述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所述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设置在所述船体底部。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设置有两组或多组,两组或多组所述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并列设置或纵列设置。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后驱动机构驱动后螺旋桨搅动、抽吸水体,并通过机械力推动水体推排到排水体本体后方,船舶就在后螺旋桨前吸后推的双重作用力下获得高效的前进动力向前航行,同时启动前驱动机构带动排水体本体前螺旋桨搅动、抽吸前端的水体,并通过机械作用力将水体推排、疏导、分流至排水体本体侧后方,既为船舶带来高效的前进驱动力,又将拥堵、堆积在排水体本体前方的水体疏导、分流至排水体本体侧后方,大大地减少了艏兴波阻力产生的条件,也就会大大地减少了船舶的艏兴波阻力,从而解决了船舶航速过慢、能耗太高问题。
[0018]同时,从前螺旋桨排出的携有大量水汽泡的水流充分地包裹在排水体本体周遭,对在水中移动、航行的排水体本体起到润滑和减少水的粘性阻力的作用,这样减少了艏兴波阻力和水的粘性阻力就能提高船舶航速也能降低能耗。而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在搅动、抽吸排水体本体前后水流时能和水流相互形成强大的吸附作用力,对船体起到相当大的稳定作用,因此遇到风浪时,船舶也能保持相当稳定的航态,这样也优化船舶的耐波性能。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排水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排水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船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00、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200、船体;1、排水体本体;2、前螺旋桨;3、
后螺旋桨;4、引流罩;5、格栅;6、出水口;7、导流罩;8、入水口;9、排水口;10、液压缸;11、储存缸;12、防撞活塞杆;13、转子;14、定子;15、线圈;16、轴承;17、磁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8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以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专利技术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体本体,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螺旋桨,所述排水体后端设置有后螺旋桨,所述前螺旋桨与所述后螺旋桨分别由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引流罩,所述引流罩罩设在所述前螺旋桨外侧,所述引流罩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排水体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罩设在所述后螺旋桨外侧,所述导流罩侧壁上设置有入水口,所述导流罩的末端设置有排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罩和所述导流罩的外径与所述排水体本体壳体的外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罩入水口的前端设置有格栅。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机构和所述后驱动机构均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前螺旋桨和所述后螺旋桨分别与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