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及轴流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790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及轴流风扇。上述马达具备:转子,其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使转子旋转;以及壳体,其从径向外方覆盖转子及定子,壳体具备:第一壳体,其位于轴向的一方侧;以及第二壳体,其位于轴向的另一方侧,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对置面,其与第二壳体在轴向上对置;以及第一壁部,其从第一对置面向轴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对置面,其与第一壳体在轴向上对置;第二壁部,其从第二对置面向轴向的一方侧延伸;以及基座部,其保持定子,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在径向上彼此对置。彼此对置。彼此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及轴流风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及轴流风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马达具备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轴向上彼此重叠。在第二壳体上配置有装配有定子铁心等的轴承座。
[0003]而且,马达的引线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向壳体的径向外方引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1059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轴承座设置于第二壳体,而不设置于第一壳体。因此,第一壳体的强度低于第二壳体的强度。因此,第一壳体有可能变形。
[0009]而且,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具有在轴向上相互连结的贯通孔。并且,通过插入贯通孔的紧固部件将壳体固定于其它部件。在该结构中,在利用紧固部件固定壳体时,紧固部件与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壳体有可能变形。
[0010]而且,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引线被夹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因此,能够以使引线的位置不偏移的方式保持引线。但是,由于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对引线施加负荷,因此在进行将引线固定于壳体的径向外侧面的作业时,存在难以固定引线的可能性。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马达的壳体变形,以及使引线向壳体的径向外侧面的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第一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马达具备:转子,其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使转子旋转;以及壳体,其从径向外方覆盖转子及定子。壳体具备:第一壳体,其位于轴向的一方侧;以及第二壳体,其位于轴向的另一方侧。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对置面,其与第二壳体在轴向上对置;以及第一壁部,其从第一对置面向轴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对置面,其与第一壳体在轴向上对置;第二壁部,其从第二对置面向轴向的一方侧延伸;以及基座部,其保持定子。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在径向上彼此对置。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第二专利技术的例示性马达具备:转子,其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使转子旋转;以及壳体,其从径向外方覆盖转子和定子。壳体具备:第一壳体,其位于轴向的一方侧;以及第二壳体,其位于轴向的另一方侧。壳体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贯通孔具有:第一贯通孔,其配置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贯通孔,其配置于第二壳体。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方具有:小径部;以及大径部,其孔径比小径部大。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第三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马达具备:转子,其能够在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上旋转;定子,其使转子旋转;引线,其与定子电连接;以及壳体,其从径向外方覆盖转子和定子。壳体具备:第一壳体,其位于轴向的一方侧;以及第二壳体,其位于轴向的另一方侧。第一壳体具有朝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突出的配线用凸部,第二壳体具有朝向轴向的另一方侧凹陷且沿径向贯通的配线用凹部。配线用凸部配置于配线用凹部。配线用凸部具有朝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的前端面。配线用凹部具有朝向轴向的一方侧的底面。从径向观察,引线配置于前端面与底面之间。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与底面在轴向上对置的位置向径向偏移了的位置。
[0016]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轴流风扇具备上述马达和安装于转子的动叶片。
[0017]专利技术效果
[0018]根据例示性的第一专利技术及第二专利技术的马达及轴流风扇,能够抑制马达的壳体变形。
[0019]根据例示性第二专利技术,能够使引线向壳体的径向外侧面的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
[0021]图2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是从轴向观察第一及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俯视图。
[0023]图4是第一及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0024]图5是第一及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0025]图6是表示基于第一及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引线的保持构造的示意图。
[0026]图7是第一及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剖视图。
[0027]图8是放大了图7所示的角部的周边的图。
[0028]图9是放大表示第一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轴向定位构造的示意图。
[0029]图10是放大表示第一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第一壳体的轴向定位构造的示意图。
[0030]图11是将第一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和其周边放大了的剖视图。
[0031]图12是表示基于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紧固部件的固定构造的示意图。
[0032]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贯通孔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
[0033]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贯通孔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
[0034]图15是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0035]图16是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引线通过部的示意图。
[0036]图17是表示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的径向内侧面与凸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37]图18是表示第三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第二壳体的径向内侧面与凸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38]图19是从轴向观察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的俯视图。
[0039]图20是将第三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配线用凸部和配线用凹部及其周边用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切断后的放大剖视图。
[0040]图中:
[0041]1—转子,2—定子,3—壳体,4—第一壳体,5—第二壳体,30—角部,31—贯通孔,311—小径部,312—大径部,40—第一对置面,41—第一壁部,41a—连接部,50—第二对置面,51—第二壁部,52—第三壁部,100—马达,200—轴流风扇,210—动叶片,300—筒部,301—配线部,3011—第一配线部,3012—第二配线部,310—卡合爪,320—卡合孔,3200—引线按压部,3210—自由端部,3220—固定端部,400—第一筒部,401—配线用凸部,4011—前端面,4020—第一引线按压部,4021—第一外侧面,4022—第二外侧面,411—重叠部,412—周向端部,413—突出部,414—凸部,430—第一贯通孔,500—第二筒部,501—配线用凹部,5011—底面,5011a—切口部,5020—第二引线按压部,5021—第一内侧面,5022—第二内侧面,5030—限制部,510—基座部,511—凹部,512—突起部,530—第二贯通孔,600—紧固部件,610—螺纹部,4201—第一倾斜部,5201—第二倾斜部,CA—中心轴,L1—第一对角线,L2—第二对角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子,其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使所述转子旋转;以及壳体,其从径向外方覆盖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所述壳体具备:第一壳体,其位于轴向的一方侧;以及第二壳体,其位于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对置面,其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轴向上对置;以及第一壁部,其从所述第一对置面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延伸,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对置面,其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轴向上对置;第二壁部,其从所述第二对置面向所述轴向的一方侧延伸;以及基座部,其保持所述定子,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在径向上彼此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径向上彼此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在径向外侧面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向所述径向外方突出,且与所述第一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中的朝向所述轴向的一方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中的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面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壁部靠径向内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从所述第二对置面向所述轴向的一方侧延伸的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壁部的径向外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壁部隔着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第二壁部对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具有:重叠部,其与所述第三壁部在所述径向上重叠;以及周向端部,其比所述重叠部在周向上突出,所述周向端部具有向所述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道下淳山崎雄太米田宗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