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034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包括安装壳体、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所述安装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且所述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通过安装壳体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所述后喇叭单元包括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所述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贴合设置在耳背软骨处,所述安装壳体内还设置有PCBA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PCBA蓝牙模块、电源模块、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相互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喇叭单元选用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以贴耳背软骨进行骨传导进行发声,前喇叭单元采用动圈喇叭或者动铁喇叭,前后单元喇叭同时提供发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场,带来不同听觉感受,实现听觉的体验升级。实现听觉的体验升级。实现听觉的体验升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蓝牙耳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

技术介绍

[0002]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
[0003]现有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挂连接架以及骨传导振子,骨传导振子设有两个,分别安装在耳挂连接架的两端,佩戴时,耳挂连接架通过自身形成的夹力使得骨传导振子的传递面贴合太阳穴软骨表面,此时,耳挂连接架与后脑相贴合,骨传导耳机工作时,即可通过骨传导振子的传递面来听取音乐。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现实际佩戴该种骨传导耳机时具有佩戴较为不便、灵活性不高的缺陷。
[0005]且现有耳机采用的同类喇叭结构进行发声,发声效果较为单一,用户体验度较差,现需要一种新型的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通过对现有蓝牙耳机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现有蓝牙耳机发声效果较为单一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包括安装壳体、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所述安装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且所述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通过安装壳体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所述后喇叭单元包括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所述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贴合设置在耳背软骨处,所述安装壳体内还设置有PCBA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PCBA蓝牙模块、电源模块、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相互电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安装壳体内设置有记忆钢,安装壳体包括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前喇叭单元安装设置在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内,后喇叭单元安装壳设置在后喇叭单元安装壳内,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通过记忆钢相连且饶设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
[0010]优选的,所述前喇叭单元为入耳式喇叭结构,所述前喇叭单元包括动铁喇叭组件,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包括耳机面盖和耳机下壳,所述耳机面盖与耳机下壳自上而下固连为一体,所述耳机下壳向下端延伸有耳帽安装座,所述耳帽安装座外侧面套设有耳帽,且所述耳帽安装座内腔固定安装有动铁喇叭组件,所述动铁喇叭组件与PCBA蓝牙模块信号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耳机面盖与耳机下壳内还安装设置有动圈喇叭组件,所述动圈喇叭
组件与PCBA蓝牙模块信号连接,且所述动圈喇叭组件发声方向正对耳帽位置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前喇叭单元为半入耳式喇叭结构,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包括耳机面盖和耳机下壳,所述耳机下壳贴近耳朵外耳道处设置有发音孔,所述耳机下壳内部相对发音孔位置安装有前喇叭单元,所述前喇叭单元包括动圈喇叭或动铁喇叭。
[0013]优选的,所述安装壳体相对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连接处固定设置有防水密封圈。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技术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通过记忆钢相连且饶设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采用夹耳式设计,能够方便调节,轻盈小巧,久戴不累。
[0016]本技术通过两个不同位置的喇叭单元实现的耳机,后喇叭单元位置处于耳背的夹角处,这个单元使用的是振子喇叭单元,以贴耳背软骨进行骨传导进行发声。前喇叭单元采用动圈喇叭或者动铁喇叭,前后单元喇叭同时提供发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场,带来不同听觉感受。
[0017]当特定音源/或APP的声道音源过来通过耳机内置芯片算法处理可以将与我们的耳机后喇叭单元振子喇叭对耳朵进行振动提示与前喇叭单元进行协同,实现听觉的体验升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爆炸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爆炸示意图;
[0022]附图标号说明:安装壳体1、前喇叭单元安装壳11、耳机面盖111、耳机下壳112、耳帽安装座113、发音孔114、后喇叭单元安装壳12、前喇叭单元2、动铁喇叭组件21、动圈喇叭组件22、后喇叭单元3、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31、记忆钢4、耳帽5、防水密封圈6。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内容。
[0024]请参阅图1

2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包括安装壳体1、前喇叭单元2和后喇叭单元3,所述安装壳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喇叭单元2和后喇叭单元3,且所述前喇叭单元2和后喇叭单元3通过安装壳体1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所述后喇叭单元3包括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31,所述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31贴合设置在耳背软骨处,所述安装壳体1内还设置有PCBA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PCBA蓝牙模块、电源模块、前喇叭单元2和后喇叭单元3相互电连接。所述PCBA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安装在前喇叭单元2或后喇叭单元3位置(图中未示出)。
[0025]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能够方便快捷的调整蓝牙耳机夹持位置及夹持松紧程度,所述安装壳体1内设置有记忆钢4,安装壳体1包括前喇叭单元安装壳11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12,前喇叭单元2安装设置在前喇叭单元安装壳11内,后喇叭单元安装壳12设置在后喇叭单元安装壳12内,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11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12通过记忆钢4相连且饶设
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
[0026]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前喇叭单元2能够进行发声,所述前喇叭单元2为入耳式喇叭结构,所述前喇叭单元2包括动铁喇叭组件21,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11包括耳机面盖111和耳机下壳112,所述耳机面盖111与耳机下壳112自上而下固连为一体,所述耳机下壳112向下端延伸有耳帽安装座113,所述耳帽安装座113外侧面套设有耳帽5,且所述耳帽安装座113内腔固定安装有动铁喇叭组件21,所述动铁喇叭组件21与PCBA蓝牙模块信号连接。前喇叭单元2采用空气传导式喇叭结构,耳帽5伸入至耳道内,收音效果更好。
[0027]进一步地,为了丰富蓝牙耳机的多种发声效果,所述耳机面盖111与耳机下壳112内还安装设置有动圈喇叭组件22,所述动圈喇叭组件22与PCBA蓝牙模块信号连接,且所述动圈喇叭组件22发声方向正对耳帽5位置设置。外耳道处的动圈喇叭组件22负责中频的发声工作,结合动铁喇叭组件21和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31进行多频发声。
[0028]实施例1采用入耳式耳机设计,耳背用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31负责低频的发声工作,外耳道使用动圈喇叭组件22负责中频发声工作,外耳道增加一个动铁喇叭组件21负责高频发声工作,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壳体、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所述安装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且所述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通过安装壳体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所述后喇叭单元包括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所述骨传导振子喇叭单元贴合设置在耳背软骨处,所述安装壳体内还设置有PCBA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PCBA蓝牙模块、电源模块、前喇叭单元和后喇叭单元相互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内设置有记忆钢,安装壳体包括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前喇叭单元安装设置在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内,后喇叭单元安装壳设置在后喇叭单元安装壳内,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和后喇叭单元安装壳通过记忆钢相连且饶设夹持在耳廓侧面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夹耳式多通道发声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喇叭单元为入耳式喇叭结构,所述前喇叭单元包括动铁喇叭组件,所述前喇叭单元安装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恒达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