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392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技术包括吸痰管,所述吸痰管的顶部为吸痰口,吸痰管的下端连通有接头,接头的前侧面上开设有气孔,所述吸痰管的上端套装有气囊,吸痰管开设有侧孔,侧孔位于气囊的下方,吸痰管的左侧壁内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气囊管,气囊管的一端与气囊连通,气囊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注射器,所述吸痰管的右侧壁内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输液管,吸痰管上端的右侧壁开设有出液口,输液管的一端与出液口连接相通,输液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注射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膨胀的气囊带动痰液等被侧孔吸入,同时在插入的过程中利用第二注射器推出药物软化痰液,从而提高吸痰的效果。而提高吸痰的效果。而提高吸痰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重症医学科又叫即重症监护治疗室,简称ICU,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重症医学科中,最常见的医疗手段便是针对急性呼吸功能不全以及其他各种急重症患者进行呼吸管理和呼吸支持,但是当前所使用的呼吸机必须保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工作,而很多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往往伴有呼吸道痰或者血块阻塞的情况,这便影响了呼吸支持治疗手段的进行,给医生治疗和患者带来很大不便。
[0003]现有的气道畅通装置通常是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其一端连接有负压设备,另一端从患者的口鼻伸入至气道内,然后缓慢提出,提出的过程中通过吸痰管进口处的负压吸取气管内的痰液以及血块等,以此达到畅通气道的效果,但是吸痰管每次使用不得超过十五秒钟,同时必须间隔3到5分钟使用,对于浓痰以及顽固的血块无法一次性清理干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抢救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吸取痰液、血块等的效果更好。
[0005]所述的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痰管,所述吸痰管的顶部为吸痰口,吸痰管的下端连通有接头,接头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使接头内外相通的气孔,所述吸痰管的上端套装有气囊,吸痰管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开设有用于吸痰的侧孔,侧孔位于气囊的下方,吸痰管的左侧壁内竖直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气囊管,气囊管的一端与气囊连通,气囊管的另一端穿出吸痰管下端的左侧壁,并且连接有与之相通的第一注射器,所述吸痰管的右侧壁竖直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输液管,吸痰管上端的右侧壁内开设有出液口,输液管的一端与出液口连接相通,输液管的另一端穿出吸痰管下端的右侧壁,并且连接有与之相通的第二注射器。
[0006]进一步的,所述吸痰管的吸痰口处为弧形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吸痰管由硅胶制成。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头的前侧设置有用于盖住气孔的气孔盖。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接头的前侧设置有用于将气孔盖固定在接头上的连接带。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通过第一注射器使气囊膨胀从而使吸痰管在拔出过程中,膨胀的气囊能够带动粘稠、大块的痰液等,从而被吸痰管上的侧孔吸入,同时在插入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第二注射器推出抗生素等药物软化痰液,便于吸痰口以及侧孔的吸取,从而提高吸痰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图1的前侧视图;
[0014]图中各部件名称:1、接头2、第一注射器3、第一连接管4、吸痰管5、气囊管6、吸痰口7、出液口8、气囊9、输液管10、第二连接管11、第二注射器12、侧孔13、气孔14、气孔盖15、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6]实施例1
[0017]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痰管4,所述吸痰管4的顶部为吸痰口6,吸痰管4为中空管状结构,吸痰口6为痰液入口;
[0018]如图1所示,吸痰管4的下端连通有接头1,接头1用于连接吸痰管4和负压设备,如吸痰器或医院中心负压设备;
[0019]接头1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使接头1内外相通的气孔13,吸痰管4插入时,气孔13打开吸痰管4管内无负压,吸痰时医护人员用拇指按住气孔13,吸痰管4内产生负压从而吸痰;
[0020]所述吸痰管4的上端套装有气囊8,吸痰管4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开设有用于吸痰的侧孔12,侧孔12位于气囊8的下方,当气囊8膨胀后再缓慢提出吸痰管4,此时气道内粘稠、大块的痰液以及血块在气囊8的作用下移动,同时被吸痰管4上的侧孔12吸入至吸痰管4内;
[0021]吸痰管4的左侧壁内竖直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气囊管5,气囊管5的一端与气囊8连通,气囊管5的另一端穿出吸痰管4下端的左侧壁,并且连接有与之相通的第一注射器2,气囊8通过第一注射器2注入空气或者纯净水从而膨胀,如三腔导尿管通过注水使其气囊膨胀然后卡在膀胱内;通过在吸痰管4的左侧壁开设第一空腔,然后将气囊管5设置在第一空腔内,能够避免多管同时进入气道,导致患者不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注射器2竖直固定在接头1的左侧壁,第一连接管3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一注射器2的注射端连通,便于第一注射器2与气囊管5的连接;
[0022]所述吸痰管4的右侧壁竖直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输液管9,吸痰管4上端的右侧壁内开设有出液口7,输液管9的一端与出液口7连接相通,输液管9的另一端穿出吸痰管4下端的右侧壁,并且连接有与之相通的第二注射器11,通过第二注射器11向输液管9内推入抗生素等可以软化痰液或血块的药物,然后在插入吸痰管4的过程中从出液口7流出,便于后续吸痰效果更好;通过在吸痰管4的右侧壁开设第二空腔,然后将输液管9设置在第二空腔内,能够避免多管同时进入气道,导致患者不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注射器11竖直固定在接头1的右侧壁,第一连接管3通过第二连接管10与第二注射器11的注射端连通,便于第二注射器11与输液管9的连接。
[0023]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在吸痰管4上端和下端的左侧壁均开设用于气囊管5穿过的第一通孔,然后在吸痰管4的右侧壁开设用于输液管9穿过的第二通孔,气囊管5
通过第一通孔分别与气囊8和第一注射器2连通,输液管9通过第二通孔分别与出液口7和第二注射器11连通,气囊管5和输液管9均位于吸痰管4的中空段内。
[0024]本实施例在为重症患者畅通气道使用时,在检测装置气密性的同时,利用第一注射器2吸取清水,利用第二注射器11吸取抗生素等用于软化痰液以及血块的药物,然后从患者口鼻插入吸痰管4,并在插入过程中将第二注射器11中的药物推出,插入一定长度后推动第一注射器2使气囊8膨胀,最后拇指按压气孔13并且拔出吸痰管4。
[0025]实施例2
[0026]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吸痰管4的吸痰口6处为弧形结构,如图1所示,吸痰口6处为弧形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插管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患者的不适感以及疼痛感。
[0027]实施例3
[0028]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吸痰管4由硅胶制成,硅胶制成的吸痰管使用时质地更软,患者不适感更小,同时其为无毒无味,属于环保材料。
[0029]实施例4
[0030]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接头1的前侧设置有用于盖住气孔13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症用气道通畅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痰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痰管(4)的顶部为吸痰口(6),吸痰管(4)的下端连通有接头(1),接头(1)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使接头(1)内外相通的气孔(13),所述吸痰管(4)的上端套装有气囊(8),吸痰管(4)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开设有用于吸痰的侧孔(12),侧孔(12)位于气囊(8)的下方,吸痰管(4)的左侧壁内竖直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气囊管(5),气囊管(5)的一端与气囊(8)连通,气囊管(5)的另一端穿出吸痰管(4)下端的左侧壁,并且连接有与之相通的第一注射器(2),所述吸痰管(4)的右侧壁竖直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输液管(9),吸痰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波王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广元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