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74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CPU供电电路与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相连,CPU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与第一开关模块相连,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与输入电源端相连,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分别与第二开关模块相连,第二开关模块通过反馈模块与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反馈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MOS管与CPU主板的电源端相连,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主板,为不同类型的CPU主板进行供电。为不同类型的CPU主板进行供电。为不同类型的CPU主板进行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供电
,尤其涉及一种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主板的电源供电模块是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动力,主板上绝大部分电子元器件都需要供电才能保持正常工作,电源供电模块性能的好差,直接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稳定;所以主板电源方案的设计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0003]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CPU在不断更新换代,CPU搭配对应的主板也需要随着做升级,在设计主板方案时,为了降低研发费用,加强主板通用性,需要考虑到做兼容性设计(向上或向下),能使不同代的CPU搭配同一主板均可正常使用,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
[0004]例如Intel第10代主板CPU与Intel第11代主板CPU的管脚数量一致,在主板上搭配同型号CPU Socket脚座,但两代CPU的某些信号状态与供电需求有所差异。
[0005]对于Intel设计要求,CPU输入输出模块的工作+VCCIO(I/O Power Supply)供电模块要求第10代主板CPU为0.95V电压,而地第11代主板CPU为1.05V电压,如何能够兼顾多种类型的计算机,为不同类型的计算机CPU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
[0007]第一专利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CPU供电电路,所述CPU供电电路与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相连,所述CPU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与输入电源端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分别与第二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模块通过所述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MOS管与CPU主板的电源端相连。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3V电源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相连。
[0009]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四管脚与第四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12V电源相连。
[0010]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储能滤波模块,所述储能滤波模块包括电感和电容,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感的第二端与反馈模块相连,所述电容的第二端与地相连。
[0011]可选地,所述反馈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三电阻
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地相连。
[0012]可选地,所述不同类型的CPU主板至少包括第一类型的CPU和第二类型的CPU。
[0013]可选地,所述电源模块为RT8120芯片。
[0014]可选地,所述MOS管均为8引脚SOIC封装。
[0015]可选地,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相连。
[001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CPU供电电路。
[0017]本技术提供的CPU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CPU供电电路与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相连,所述CPU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与输入电源端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分别与第二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模块通过所述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MOS管与CPU主板的电源端相连,通过本技术实施例,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主板,为不同类型的CPU主板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CPU供电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板的CPU Socket脚座的线路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CPU+VCCIO供电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名词解释:
[0023]PCB: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0024]NMOS:NPN MOSFET;
[0025]I/O:输入输出系统;
[0026]BOM:物料清单;
[0027]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CPU供电电路,CPU供电电路与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相连,CPU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UP1、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与第一开关模块相连,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与输入电源端相连,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分别与第二开关模块相连,第二开关模块通过反馈模块与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反馈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MOS管与CPU主板的电源端相连。
[0028]可选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MOS管QP4和第二MOS管QP2,+3V电源通过第四电阻RP4与第一MOS管QP4的栅极相连,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第二MOS管的漏极与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相连。
[0029]可选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MOS管QP1和第四MOS管QP3,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
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电源模块的第四管脚与第四MOS管的栅极相连,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第三MOS管的源极与12V电源相连。
[0030]可选地,电路还包括储能滤波模块,储能滤波模块包括电感LP1和电容CP10,第四MOS管QP3的源极分别与电感LP1的第一端和电容CP10的第一端相连,电感的第二端与反馈模块相连,电容的第二端与地相连。
[0031]可选地,反馈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P9、第二电阻RP10和第三电阻RP11,电感LP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P9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MOS管QP5的漏极相连,第三电阻RP11的第二端与地相连。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PU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CPU供电电路与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相连,所述CPU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五管脚与输入电源端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分别与第二开关模块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模块通过所述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MOS管与CPU主板的电源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U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3V电源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七管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U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二管脚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电源模块的第四管脚与第四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12V电源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CPU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优斌宋长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微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