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359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它解决了两联供系统内部通路切换等问题,其包括热泵空调,热泵空调与换热组件连接,换热组件通过两联供枢纽泵站与风盘组件以及地面调温组件连接,两联供枢纽泵站包括水泵以及与水泵连通的紫铜组件,紫铜组件之间配备有调节阀组件,紫铜组件端口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动切换方便、运行稳定性好等优点。运行稳定性好等优点。运行稳定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暖通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闷热,太阳辐射强度大,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持续时间长达3

4个月;冬季室内阴冷潮湿,相对湿度较大,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

6℃,时间长达2

3个月。该区域制冷和采暖是两大刚需,而且制冷需求大于供暖需求。空气源热泵辐射空调两联供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两联供系统由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带风机盘管和辐射两个末端,夏季空气源热泵输出7℃左右冷水进入风机盘管循环作为空调制冷使用,冬季空气源热泵输出40℃左右热水进入辐射管中循环作为地板采暖使用。该系统涉及水力方案、多种部件、材料、控制策略、安装方式等,对技术要求较多联机要更高。现有的两联供系统在使用时冬、夏需要人工手动切换,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夏季冷水流入辐射管内导致结露。除此之外,现有辐射混水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不便施工安装。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地暖混水装置[201210406634.8],其包括隔板,设置在混水阀阀体内,将混水阀阀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隔板上成形有过水孔;调节装置,具有一调节阀芯,位于第一腔室一侧,调节阀芯与过水孔配合,用于调节通过过水孔的过水量;混水阀阀体上设置有高温入水口、混水出口、低温入水口和低温回水口,高温入水口和混水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低温入水口和低温回水口分别与第二腔室连通。
[0004]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辐射混水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需要手动进行供水通路切换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可自动切换供水通路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包括热泵空调,热泵空调与换热组件连接,换热组件通过枢纽泵站与风盘组件以及地面调温组件连接,枢纽泵站包括水泵以及与水泵连通的紫铜组件,紫铜组件之间配备有调节阀组件,紫铜组件端口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枢纽泵站通过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自动控制调节阀组件内部通路切换,实现夏季风盘供冷或者地面调温,冬季风盘供暖或者辐射,避免手动切换不及时导致水体混流。本系统也能支持混流,在夏季时实现风盘和地面一起供冷,在冬季风盘和辐射一起供热。
[0007]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紫铜组件包括第一两通管以及第二两通管,第一两通管通过水泵连接有第一三通管,第二两通管通过第二三通管与四通管连接,第一三通管与四通管连接且之间设置有第一两通调节阀,第二三通管与四通管之间设置有第二两
通调节阀;或者,紫铜组件包括第三两通管以及第四两通管,第三两通管通过水泵连接有第三三通管,第四两通管连接有第四三通管,第三三通管与第四三通管连接之间设置有第三两通调节阀。紫铜组件配合调节阀组件实现通路灵活切换,满足两联供需求。
[0008]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枢纽泵站与换热水箱或热源之间设置有双温输配模块或三温输配模块,双温输配模块或三温输配模块与枢纽泵站之间设置有两通阀。当两联供系统用于大面积多层建筑时,由搭配双温输配模块或三温输配模块的多组枢纽泵站能更加稳定地满足多温区需求。
[0009]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枢纽泵站端口处安装有第一流量调节阀,配合上述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实现反馈调节,维持风盘组件以及地面调温组件内部水体温度以及流量稳定。
[0010]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第一两通管端口与换热组件进水口连通,第二两通管端口与换热组件出水口连通;第一三通管端口与地面调温组件出水口连通,四通管端口与地面调温组件进水口连通;第二三通管端口与风盘组件进水口连通,四通管端口与风盘组件出水口连通;或者,第三两通管端口和第四两通管与风盘组件或地面调温或辐射调温组件连通,第三三通管和第四三通管与双温输配模块或三温输配模块连通。通过调节阀组件的切换,可满足空调或辐射择一供暖或供冷,或者保持空调或辐射同步工作。
[0011]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枢纽泵站上安装有第一控制盒,第一控制盒配备有WIFI模块,第一控制盒连接有主控模块以及4G/5G传输模块。WIFI模块以及4G/5G传输模块可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提高智能控制水平。
[0012]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水箱,换热水箱与热泵空调之间设置有换热泵。换热组件实现冷热循环交换,其换热水箱可起到缓冲作用。
[0013]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风盘组件包括风盘内机,风盘内机与枢纽泵站之间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阀,风盘内机配备有温控器。通过调整风盘内机内部水体流量、风机转速即可实现温度调节,配合温控器反馈调节。
[0014]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地面调温组件包括与枢纽泵站连接的分集水器,分集水器上设置有第二控制盒,分集水器与地暖盘管连通。分集水器将水体均匀分配至各个地暖盘管内,同时将各地暖盘管内热交换完成后的水体汇流导出。
[0015]在上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中,热泵空调以及换热组件安装在独立房间内,枢纽泵站以及地面调温组件安装在另一独立房间内,风盘组件与枢纽泵站并联安装。热泵空调等组件隔离安装,避免其传感器相互干扰影响温控效果。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枢纽泵站配备有传感器以及调节阀组件,对紫铜组件内部通路自动切换,满足冬夏自动供冷以及供暖需求;水泵、调节阀以及传感器等部件集成安装在枢纽泵站内,提高供暖供冷系统的施工效率;配备的WIFI模块以及4G/5G传输模块等无线通信模块可实现两联供系统的远程控制。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热泵空调1、换热组件2、换热水箱21、换热泵22、双温输配模块23、三温输配模块24、枢纽泵站3、水泵31、温度传感器32、压力传感器33、两通球阀34、第一控制盒35、WIFI模块36、主控模块37、4G/5G传输模块38、风盘组件4、风盘内机41、第二流量调节阀42、温控器43、地面调温组件5、分集水器51、第二控制盒52、地暖盘管53、紫铜组件6、第一两通管61、第二两通管62、第一三通管63、第二三通管64、四通管65、第三两通管66、第四两通管67、第三三通管6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包括热泵空调(1),所述的热泵空调(1)与换热组件(2)连接,所述的换热组件(2)通过枢纽泵站(3)与风盘组件(4)以及地面调温组件(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纽泵站(3)包括水泵(31)以及与水泵(31)连通的紫铜组件(6),所述的紫铜组件(6)之间配备有调节阀组件(7),所述的紫铜组件(6)端口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32)以及压力传感器(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铜组件(6)包括第一两通管(61)以及第二两通管(62),所述的第一两通管(61)通过水泵(31)连接有第一三通管(63),所述的第二两通管(62)通过第二三通管(64)与四通管(65)连接,所述的第一三通管(63)与四通管(65)连接且之间设置有第一两通调节阀(71),所述的第二三通管(64)与四通管(65)之间设置有第二两通调节阀(72);或者,所述的紫铜组件(6)包括第三两通管(66)以及第四两通管(67),所述的第三两通管(66)通过水泵(31)连接有第三三通管(68),所述的第四两通管(67)连接有第四三通管(69),所述的第三三通管(68)与第四三通管(69)连接之间设置有第三两通调节阀(7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纽泵站(3)与换热组件(2)之间设置有双温输配模块(23)或三温输配模块(24),所述的双温输配模块(23)或三温输配模块(24)与枢纽泵站(3)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7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纽泵站(3)端口处安装有两通球阀(3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地暖两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两通管(61)端口与换热组件(2)进水口连通,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乾祥陈立楠胡剑峰陈童静武春春赵乐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曼瑞德舒适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