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73332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获取目标区域的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对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拾取初至,获得到时初至时间;根据目标区域测井资料或过往地质资料获得该区域的地震波初始速度模型;利用目标区域地震波初至信息和/或地震波波形实现震源初定位;根据震源初定位结果和观测点坐标计算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三分量的倾角偏振角和方位偏振角,对原始地震波进行矢量合成得到新的地震波波段数据;根据所述新地震波波段数据和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联合反演。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指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实现多方式振动定位、振动源位置确认准、精度高等优点。精度高等优点。精度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数据监测
,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可分为主动地震和被动地震,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勘探主动源定位、地表振动源定位、天然地震或小尺度天然断层/裂缝等活动导致的小型地震活动,地质灾害引发的振动等,将这些地震或振动统称为振动源,并将这些振动源的地震数据统称为地震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费量持续增长,以油气资源为主的地震勘探及工程建设等,均会导致大量振动而激发地震波信号,由于振动源未知且对工程施工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如何快速高精度地落实振动源,对于工业生产、工程作业、安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0003]本专利技术通过地震设备观测记录的地震波信号,利用地震波振幅、极性、初至等信息实现振动源的自动探测和定位,从而为地勘类资源勘查,工程建设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主动和被动地震监测中,振动源位置确认难、震源类型确定不确定,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等技术难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获取目标区域的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对所述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拾取初至,获得到时初至时间;根据目标区域测井资料或过往地质资料获得该区域的地震波初始速度模型;利用目标区域地震波初至信息和/或地震波波形实现震源初定位;根据所述震源初定位结果和观测点坐标计算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的三分量的倾角偏振角和方位偏振角,利用倾角偏振角和方位偏振角,对原始地震波进行矢量合成得到新的地震波波段数据;根据所述新地震波波段数据和初始速度模型通过式1进行联合反演,其中,q为指数,无量纲;为第i个观测点的P波结束时间,单位为s、ms或采样点数;为第i个观测点的SV波结束时间,单位为s、ms或采样点数;为第i个观测点的SH波结束时间,单位为s、ms或采样点数;表示可能震源χ
S
与观测点χ
R,i
的SV波传播相对时间,表示可能震源χ
S
与观测点χ
R,i
的SH波传播相对时间,表示可能震源χ
S
与观测点χ
R,i
的P波传播相对时间;a为基于P波地震波段数据标量/矢量叠加进行定位反演的权系数,无量纲;b为基于SV波地震波段数据标量/矢量叠加进行定位反演的权系数,无量纲;c为基于SH波地震波段数据标量/矢量叠加进行定位反演的权系数,无量纲;M为地震震源机制,其为3
×
3矩阵;V(x,y,z)为新的速度模型,单位为m/s或km/s;表示根据震源机制M、可能的震源坐标χ
S
,在速度模型V
P
(x,y,z)作用下观测点χ
R,i
的P波振幅和极性补偿因子;表示根据震源机制M、可能的震源坐标χ
S
,在速度模型V
SV
(x,y,z)作用下观测点χ
R,i
的SV波振幅和极性补偿因子;表示根据震源机制M、可能的震源坐标χ
S
,在速度模型V
SH
(x,y,z)作用下观测点χ
R,i
的SH波振幅和极性补偿因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地震波波段数据包括P波波段数据、S波波段数据、或P波波段数据和S波波段数据均存在,其中,S波包含SV波和/或SH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波波段数据表示为式2,S
P,k
=[S
P,1,k

R,1
,t1,t0),...,S
P,i,k

R,i
,t
i
,t0),...,S
P,N,k

R,N
,t
N
,t0)]
ꢀꢀ
式2其中,S
p,k
为第k分量记录的地震波P波,单位为m、cm、mm或μm;S
P,1,k

R,1
,t1,t0)为观测点位于χ
R,1
波段起始时间为t1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P波波形,单位为m、cm、mm或μm;S
P,i,k

R,i
,t
i
,t0)为观测点位于χ
R,i
波段起始时间为t
i
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P波波形,单位为m、cm、mm或μm;S
P,N,k

R,N
,t
N
,t0)为观测点位于χ
R,N
波段起始时间为t
N
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P波波形,
单位为m、cm、mm或μm;t0为震源发震时间,单位为s、ms或时间样点数;所述S波波段数据表示为式3,S
S,k
=[S
S,1,k

R,1
,t1,t0),...,S
S,i,k

R,i
,t
i
,t0),...,S
S,N,k

R,N
,t
N
,t0)]
ꢀꢀ
式3其中,S
S,k
为第k分量记录的地震波S波,单位为m、cm、mm或μm;S
S,1,k

R,1
,t1,t0)为观测点位于χ
R,1
波段起始时间为t1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S波波形,单位为m、cm、mm或μm;S
S,i,k

R,i
,t
i
,t0)为观测点位于χ
R,i
波段起始时间为t
i
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S波波形,单位为m、cm、mm或μm;S
S,N,k

R,N
,t
N
,t0)为观测点位于χ
R,N
波段起始时间为t
N
获取的第k分量的地震S波波形,单位为m、cm、mm或μm;t0为震源发震时间,单位为s、ms或时间样点数。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P波波段数据拾取初至,其到时初至时间表示为式4,T
P
=(t
P,1
,...,t
P,i
,...,L
P,N
,t0)
ꢀꢀꢀꢀꢀꢀꢀꢀꢀꢀꢀ
式4其中,T
P
为N个道集拾取的P波初至,单位为s或ms;t
P,1
为第1个观测点记录的地震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陈余长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互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