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311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固定板、与固定板相连接的固定块、以及与固定板相连接用于驱动固定板移动的释放驱动机构,固定块与输送管相连接,输送管内设有封堵材料、定位导丝、以及防止封堵材料回移的释放杆,定位导丝与固定板相连接,释放杆与壳体相连接,释放驱动机构包括设于壳体外的封堵释放按钮、以及与封堵释放按钮相连接的扇形齿轮,固定板上设有与扇形齿轮相适配的齿条,扇形齿轮与齿条啮合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快速驱动定位导丝和输送管回撤、并释放封堵材料,缩短封堵材料的释放时间、提高释放准确性。提高释放准确性。提高释放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目前大多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0003]通常情况下,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或者是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来进行治疗。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目前多数对于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介入手术方式,将弹簧圈栓塞填塞入动脉瘤,从而使得动脉瘤内部成为死腔,瘤壁逐渐缺血坏死,从而有效地消除动脉瘤的存在。
[0004]经股动脉穿刺是介入诊疗的常用途径之一。针对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有:手工压迫止血法、机械压迫止血法、血管闭合器止血法等。传统的手工压迫法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但长时问压迫止血及卧床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量,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其中,血管闭合器通过在股动脉开孔点的动脉壁外释放可被人体吸收的封堵材料,该封堵材料在吸血膨胀的同时其网状结构可促进血小板、红细胞聚集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目前大多封堵材料为聚乙二醇、聚乙交酯、聚丙交酯、壳聚糖和胶原蛋白等,可在人体内自然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30天内大部分被吸收,60

90天完全降解。
[0005]封堵材料填设于导管内,随导管一起进入股动脉开孔点内,当确定了股动脉血管位点后,需要将封堵材料从导管中释放出并进入血管切开点上方和渐没下方,暴露的封堵材料吸血膨胀从而实现血管封堵。然而封堵材料从导管中释放需要快速、精准。为此创造出更加高效、稳定且适用于颅内血管的封堵材料释放机构,成为所属
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以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以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固定板、与固定板相连接的固定块、以及与固定板相连接用于驱动固定板移动的释放驱动机构,固定块与输送管相连接,输送管内设有封堵材料、定位导丝、以及防止封堵材料回移的释放杆,定位导丝与
固定板相连接,释放杆与壳体相连接,释放驱动机构包括设于壳体外的封堵释放按钮、以及与封堵释放按钮相连接的扇形齿轮,固定板上设有与扇形齿轮相适配的齿条,扇形齿轮与齿条啮合相连。
[0010]进一步地,固定块内设有空腔,输送管远端固定于空腔内,释放杆穿过空腔与壳体内部相固定。
[0011]进一步地,释放杆远端头为L型,壳体内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上开设有与释放杆远端头相适配的L型凹槽,释放杆远端头嵌装于L型凹槽内。
[0012]进一步地,释放杆近端头设有释放头,释放头直径大于释放杆外径并小于输送管内径,释放头位于封堵材料后方。
[0013]进一步地,扇形齿轮包括与齿条啮合相连的齿轮扇面、以及设于齿轮扇面上与封堵释放按钮铰接相连的转动轴。
[0014]进一步地,齿轮扇面上设有弧型凸块,壳体内设有与弧型凸块相适配的导向弧槽,弧型凸块装设于导向弧槽内。
[0015]进一步地,封堵释放按钮包括按钮面板、设于按钮面板上的转动件、以及设于转动件上的固定件,转动件上开设有与转动轴相适配的收纳槽,按钮面板与转动轴铰接相连。
[0016]进一步地,按钮面板设于壳体外部,固定件铰接于壳体内部。
[0017]进一步地,定位导丝穿过固定块伸入至输送管内,固定块上设有固定凸块,固定板上开设有与固定凸块相适配的固定槽,固定凸块嵌装于固定槽内。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快速驱动定位导丝和输送管回撤、并释放封堵材料,缩短封堵材料的释放时间、提高释放准确性。
[0020]本专利技术包括固定板、固定块和释放驱动机构,其中固定块与输送管相连接,输送管内设有封堵材料、定位导丝和释放杆,定位导丝与固定板相连接,释放杆与壳体相连接,释放驱动机构包括封堵释放按钮、扇形齿轮和齿条,封堵释放按钮设于壳体外并与扇形齿轮相连接,固定板上设有齿条,扇形齿轮与齿条啮合相连。按动封堵释放按钮,促使扇形齿轮与齿条转动啮合,由此驱动固定板移动,与固定板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定位导丝和输送管回撤,而与壳体相连的释放杆不受扇形齿轮的驱动,从而在输送管回撤时,释放杆不发生移动,此时释放杆将输送管内部的封堵材料推动至血管切开点上方和渐没下方,完成暴露释放过程。
[0021]本专利技术通过释放驱动机构实现定位导丝和输送管回撤,封堵材料在惯性作用下与定位导丝和输送管发生相对位移,并在释放杆的作用下辅助封堵材料完成快速且精准的释放,大大降低了封堵释放时间,有效避免了封堵材料停留在输送管内的释放不完全甚至释放失败。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固定块与其他结构连接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输送管近端头内部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封堵释放按钮与扇形齿轮连接放大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封堵释放按钮侧视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固定板结构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壳体内部图。
[0029]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0030]1‑
壳体,2

固定板,3

固定块,4

输送管,5

定位导丝,6

封堵材料,7

释放杆,8

封堵释放按钮,9

扇形齿轮,10

齿条,11

限位柱,12

L型凹槽,13

导向弧槽,21

固定槽,31

空腔,32

固定凸块,71

释放头,81

按钮面板,82

转动件,83

固定件,84

收纳槽,91

齿轮扇面,92

转动轴,93

弧型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固定板(2)、与固定板(2)相连接的固定块(3)、以及与固定板(2)相连接用于驱动固定板(2)移动的释放驱动机构,固定块(3)与输送管(4)相连接,输送管(4)内设有封堵材料(6)、定位导丝(5)、以及防止封堵材料(6)回移的释放杆(7),定位导丝(5)与固定板(2)相连接,释放杆(7)与壳体(1)相连接,释放驱动机构包括设于壳体(1)外的封堵释放按钮(8)、以及与封堵释放按钮(8)相连接的扇形齿轮(9),固定板(2)上设有与扇形齿轮(9)相适配的齿条(10),扇形齿轮(9)与齿条(10)啮合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固定块(3)内设有空腔(31),输送管(4)远端固定于空腔(31)内,释放杆(7)穿过空腔(31)与壳体(1)内部相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释放杆(7)远端头为L型,壳体(1)内设有限位柱(11),限位柱(11)上开设有与释放杆(7)远端头相适配的L型凹槽(12),释放杆(7)远端头嵌装于L型凹槽(12)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开孔封堵材料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释放杆(7)近端头设有释放头(71),释放头(71)直径大于释放杆(7)外径并小于输送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奉康杨安顺邓一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艾迈思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