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弯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65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弯式连接器,端子设于壳体的容纳孔内,多个端子层叠排列形成一端子组,端子包括插合端、压接端及端子走线部,多个端子的插合端沿第一方向成排设置,多个端子的压接端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成排设置;插合端包括两个对称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位于一个平面内,弹性臂向脱离该平面一侧弯折以形成一触头部,两个触头部相对设置形成插孔结构;端子走线部沿其厚度方向折弯形成折弯结构,以使同一端子组中各压接端的中心与各插合端的中心共面。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各压接端的中心与插合端的中心共面,进而使插合端的受力方向和印制板对压接端提供的承力方向共面,有利于对插,对插时受力平衡,且能节省端子占用壳体的空间。占用壳体的空间。占用壳体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弯式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弯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弯式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及并行分布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组,端子组包括多个排列的端子,端子的一端为插合端,另一端为压接端,插合端与压接端之间延伸的部分为端子走线部,插合端和压接端呈90
°
的折弯时,能使弯式连接器的插合面和压接面呈相互垂直。现有的端子组中,由于插合端折弯形成插孔结构后,使得压接端和插合端的中心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则弯式连接器与适配连接器对插时,插合端的受力方向和印制板对压接端提供的承力方向也不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受力不均衡可能影响端子组的结构强度,端子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折弯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弯式连接器。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弯式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多个容纳孔;端子组,包括多个端子,端子设于对应容纳孔内,端子包括插合端、压接端及连接插合端与压接端的端子走线部,多个端子的插合端沿第一方向成排设置,多个端子的压接端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成排设置;插合端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位于一个平面内,弹性臂的活动端向脱离该平面一侧弯折以形成一触头部,两个触头部相对设置以形成一插孔结构;端子走线部沿其厚度方向折弯形成折弯结构,以使同一端子组中各压接端的中心与各插合端的中心共面。有益效果是:插合端朝脱离料带所在平面方向折弯成型,形成插孔结构,同时端子走线部作出相应方向的折弯,使得压接端的中心与插合端的中心共面,则在弯式连接器与适配连接器插合过程中,插合端的受力方向和印制板对压接端提供的承力方向处于同一个平面内,从而有利于对插,对插时整个端子组的受力更加平衡,提高了端子组的插合强度;此外,由于形成触头部时的折弯方向与形成折弯结构的折弯方向同处于端子厚度方向上是相同的,可有效减小端子在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实现节省壳体内部空间的效果。
[0005]进一步的,触头部与弹性臂的连接处具有折弯线,折弯线的延伸方向与弯式连接器的插合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有益效果是:与具备U形折弯基体的端子相比,折弯线与端子插合方向呈一定角度,而非平行,可降低成型端子时的用料量,且端子结构更简单、更易成型,插合端结构也更加稳定。
[0006]进一步的,触头部包括与弹性臂连接的第一子触头部以及由第一子触头部的末端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子触头部,第一子触头部和第二子触头部的连接处为触点部,第一子触头部与第二子触头部具有第二夹角。
[0007]进一步的,一个端子中,两个第一子触头部朝互相靠近的方向折弯,两个第二子触头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折弯。有益效果是:使两个触头部自身形成的凹口凹向相反,形成一
对大致呈V形或C形的触头部,这种结构形式利于和适配端子接触。
[0008]进一步的,第二子触头部的延伸方向与插合方向具有第三夹角,利于引导适配端子的进入插孔结构内。
[0009]进一步的,触头部的厚度方向与弹性臂的厚度方向垂直。触头部垂直于弹性臂所在平面进行折弯,利于增大与适配端子的接触面积。
[0010]进一步的,端子走线部的一端分叉形成两个所述的弹性臂。
[0011]进一步的,压接端为鱼眼结构。
[0012]进一步的,端子走线部上加强结构,加强结构沿端子走线部的走线方向延伸,加强结构为端子走线部的截面朝脱离端子走线部所在平面方向折弯形成的折弯部。折弯部能提高端子走线部结构强度,防止端子变形,利于弯式连接器的对插。
[0013]进一步的,折弯部和触头部处在端子走线部厚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即形成折弯部时和形成触头部时进行折弯均是朝端子厚度方向上的同侧进行的,有利于降低端子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端子,该端子为上述任一弯式连接器中所述的端子,不再赘述。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8]图3A和图3B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的端子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的壳体示意图。
[0020]图5A和图5B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的端子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的壳体示意图。
[0022]图7是本专利技术弯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3]图8A是端子组的示意图。
[0024]图8B是图8A中所示的插合端的放大图。
[0025]图9是端子的插合端的折弯线与插合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26]图10是端子的插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是现有技术中端子的插合端的示意图。
[0028]图12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的凸包的示意图。
[0029]图13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的折弯部的示意图。
[0030]图14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折弯部的其它设置形式示意图。
[0031]图15是折弯部与端子走线部的基体的位置示意图。
[0032]图16和图17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倒刺的位置示意图。
[0033]图18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倒刺的位置示意图。
[0034]图19至图21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倒刺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0035]图22至图24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端子与壳体上的导向槽的配合示意图。
[0036]图25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导向槽呈阶梯状分布的示意图。
[0037]图26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导向槽呈阶梯状分布的放大示意图。
[0038]图27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中与第一端子、第二端子配合的导向槽位置示意图。
[0039]图28至32是端子组中各个端子与对应导向槽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0040]图33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端子上的平台部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0041]图34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端子上的平台部示意图。
[0042]图35至图39是第一端子至第五端子装入对应的容纳孔之前的示意图。
[0043]图40至图41是第一端子至第五端子装入对应的容纳孔之后的示意图。
[0044]图42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的端子组中各端子的压接端与插合端共面时的示意图。
[0045]图43是第一种弯式连接器的端子组中各端子的压接端与插合端共面时的示意图。
[0046]图44A是第二种弯式连接器中的端子上的折弯部与容纳孔的配合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所述端子设于弯式连接器的壳体的对应容纳孔(11)内,端子包括插合端(21)、压接端(23)及连接插合端与压接端的端子走线部(22),多个端子呈层状排列以形成一端子组;同一端子组中,多个端子的插合端沿第一方向成排设置,多个端子的压接端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成排设置;其特征在于:插合端(2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弹性臂(211),两个弹性臂(211)位于一个平面内,弹性臂(211)的活动端向脱离该平面一侧弯折以形成一触头部(212),两个触头部(212)相对设置以形成一插孔结构(213);端子走线部(22)沿其厚度方向折弯形成折弯结构(225),以使同一端子组中各压接端的中心与各插合端的中心共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触头部(212)与弹性臂(211)的连接处具有折弯线(214),折弯线(214)的延伸方向与弯式连接器的插合方向具有第一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触头部(212)包括与弹性臂(211)连接的第一子触头部(2121)以及由第一子触头部的末端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子触头部(2122),第一子触头部(2121)和第二子触头部(2122)的连接处为触点部(2123),第一子触头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帅周国奇袁俊峰韩玉李俊张芬芬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