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218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包括2个方面,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和编程实现方法。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系统参数首先计算出最大、最小炮间距,以最大和最小炮间距的平均数为基数(或者交互指定偏移距基数),按照加权算法计算面元的有效覆盖次数;编程实现方法。设计双线程实现海量地震采集数据的综合性面元分析。一个线程用于读取炮检点及关系数据;另一个线程计算常规覆盖次数、炮间距、方位角及加权覆盖次数值,本方法是对常规面元分析方法有效扩充。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海量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的有效覆盖次数为目标,以高效实用的加权面元分析算法为保障,实现海量地震采集数据的综合性面元分析。面元分析。面元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地震数据采集
,具体涉及一种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0003]随着地震采集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地震数据采集的接收道数越来越多。单炮道集超过万道,炮间距也越来越大,覆盖次数越来越高。随着炮间距的增大,通过振动采集的数据对面元点叠加数据的贡献会越来越小,常规的面元属性计算不区分炮间距的大小,一个炮检对计算一次覆盖次数,在地震资料处理的过程中有针对炮间距大小对地震数据进行加权的处理模块,在采集观测系统的面元属性分析软件,还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在计算常规面元属性的同时,对大炮间距进行加权覆盖次数计算,获得地震采集数据的综合性面元分析数据,供后期的面元属性对比分析使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扩充了地震采集面元计算的方法,在编程实现上采用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的双线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读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获得观测系统参数,建立炮检点对应关系;S02:获取最大、最小炮间距;S03:设置合理的炮间距加权基数,设计了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获得的最大、最小炮间距计算一个缺省值P0=(Offset_max+Offset_min)/2),一种是交互输入加权基数,通过这2种方法获得炮间距的加权基数P0,用于计算有效覆盖次数;S04:开启第1个线程从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文件读取一个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设置有效数据信号或者数据读取完成信号,然后,等待线程2的计算结果;S05:开启第2个线程,当收到第一个线程的数据信号后,初始化面元点数据,开始计算;S06:计算面元点的面元属性数据,包括:炮间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有效覆盖次数;计算方法:炮间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方位角(炮点与检波点的夹角)、覆盖次数(一个炮检对累计一次覆盖);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当前炮间距Offset_current小于等于加权基数时,覆盖次数为1;当前炮间距大于加权基数时,首先计算覆盖次数的衰减系数,计算方法:C
1 = (Offsetcurrent
ꢀ‑ꢀ
P0) / (Offset_max
ꢀ‑ꢀ
P0),比较C1的值,最大为0.9,如果大于0.9设置
为0.9;有效覆盖次数:F
p = 1
ꢀ–ꢀ
C1。
[0006]S07:为了保证程序的运行效率,面元属性数据达到8Mb时,把当前的数据体保存到二进制文件,清空缓存;S08:循环计算,当读取完整个地震采集数据时,线程1输出结束信号,线程2保存当前数据,结束程序运行。
[0007]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1中对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文件浏览一遍,建立炮检点关系。
[0008]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2中根据观测系统对应的炮检关系,获得全局的最大、最小炮间距。
[000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3中设置合理的炮间距加权基数,根据最大、最小炮间距对计算出的炮间距加权基数,进行合理调整。
[001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3关于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该算法实现面元点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及常规面元属性的计算。
[001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4、S05双线程的数据驱动编程实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准确、高效的计算面元点的常规面元属性及有效覆盖次数。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计算常规面元属性(炮间距、方位角、覆盖次数)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效覆盖次数的分析方法,可以与常规的覆盖次数做对比分析,从实际接收效果的角度分析覆盖次数的强弱;2、本专利技术设计双线程的编码实现,提供程序的运行效率;3、本专利技术设计当计算的面元属性数据达到8Mb时,把当前的数据体保存到二进制文件,减少I/O的操作,提供程序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读取地震采集数据SPS文件获取最大、最小炮间距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观测系统关系片模板;图4为本专利技术炮间距加权基数、当前炮间距、最大炮间距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面元属性的炮间距、方位角示意图。
[0014]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16]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加权面元分析方法增加观测系统面元分析的手段,体现振动随距离的远近对面元点叠加数据的影响效果;在编程实现方法上,通过双线程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让计算运行效率提高。
[0017]其包括如下步骤:S01读取地震采集数据:在程序开始时,设置初始的最大、最小炮间距为0,读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SPS文件),获得观测系统参数,建立炮检点对应关系,在读取文件的过程中,计算炮检对的偏移距。
[0018]如图1所示,分别读取观测系统SPS格式的3个文件(检波点、炮检、炮检关系),根据炮点、检波点的对应关系,计算炮间距。
[0019]S02计算最大、最小炮间距:在S01读取文件的过程中,根据计算得到的炮间距,通过比较当前的最大、最小炮间距,重置最大、最小炮间距,在完成文件读取后,获取最大(Offset_max)、最小炮间距(Offset_min)。
[0020]S03计算炮间距加权基数P0:设置合理的炮间距加权基数,通过2种方法实现,一种方法是根据获得的最大、最小炮间距,计算一个缺省值P0=(Offset_max+Offset_min)/2),另外一种方法是交互输入加权基数,通过这2种方法获得炮间距的加权基数P0,在编程实现时,交互输入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法1的修改和确认,用确认的P0计算有效覆盖次数。
[0021]S04线程1读取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开启第1个线程重新开始读取数据。从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文件读取一个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包括:炮点、检波点、关系),放入到对应的缓存中;读取成功,设置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的信号为1(有效数据信号);如果文件读取完成,设置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的信号为2(文件读取完成信号);如果读取不成功设置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的信号为0(读取失败信号)。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观测系统关系片模板。
[0023]S05线程2从缓存获取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开启第2个线程,等待线程1的数据驱动信号。当收到第一个线程的数据信号1(有效数据信号)后,初始化面元点数据,从缓存中获取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信息,开始计算。
[0024]S06计算面元属性数据:计算面元点的面元属性数据,包括:炮间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有效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线程地震采集数据加权面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扩充了地震采集面元计算的方法,在编程实现上采用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驱动的双线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读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获得观测系统参数,建立炮检点对应关系;(S02):获取最大、最小炮间距;(S03):设置合理的炮间距加权基数,设计了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获得的最大、最小炮间距计算一个缺省值P0=(Offset_max+Offset_min)/2),一种是交互输入加权基数,通过这2种方法获得炮间距的加权基数P0,用于计算有效覆盖次数;(S04):开启第1个线程从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数据文件读取一个观测系统关系片数据;设置有效数据信号或者数据读取完成信号,然后,等待线程2的计算结果;(S05):开启第2个线程,当收到第一个线程的数据信号后,初始化面元点数据,开始计算;(S06):计算面元点的面元属性数据,包括:炮间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有效覆盖次数;计算方法:炮间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有效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当前炮间距Offset_current小于等于加权基数时,覆盖次数为1;当前炮间距大于加权基数时,首先计算覆盖次数的衰减系数,计算方法:C
1 = (Offsetcurrent
ꢀ‑ꢀ
P0) / (Offset_max
ꢀ‑ꢀ
P0),比较C1的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全王建立侯坤昊方旭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胜伟达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