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09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包括底板和床垫;底板靠近床头一端的上表面开设凹槽,凹槽内设倾斜抬升板,倾斜抬升板靠近床尾的一端与凹槽转动连接,倾斜抬升板的另一端与凹槽通过倾斜抬升组件连接;床垫包括三个相互接触但不连接的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及第三阶梯垫,第三阶梯垫通过第二抬升组件连接在倾斜抬升板上表面,第二阶梯垫通过第一抬升组件连接在倾斜抬升板或底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根据护理和治疗需要使新生儿变换卧姿,在仰卧喂奶时,上半身抬高,可以改善呕吐及胃食管返流的发生;能辅助形成三阶梯俯卧位,有助于新生儿气体交换、改善通气、改善睡眠状态以及促进胃的排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


[0001]本技术属于新生儿护理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

技术介绍

[0002]新生儿,就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新生儿保持正确的睡姿对于维持其后期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其通常有三种睡姿,分别为仰卧位、侧卧位与俯卧位,仰卧位是新生儿在不干预的情况下最容易摆放的体位,但是长时间仰卧位时颈部屈曲可致上气道梗阻,易发生梗阻性呼吸暂停,潜在的胃食管反流在仰卧位时更明显,因此,新生儿常需不断的变换体位以满足不同的治疗及护理的需要。
[0003]目前,现有的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往往仅能辅助新生儿侧卧和仰卧,但是其并不能调节使新生儿形成多种治疗和护理所需的其他体位,比如三阶梯俯卧位,有助于气体交换,改善通气,改善睡眠状态,促进胃的排空;以及用奶瓶喂奶时采取仰卧位,需抬高上半身,可以改善呕吐及胃食管返流的发生。要使新生儿保持三阶梯俯卧位和上半身抬高的仰卧位,对护士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工作量大,这就需要有一个能给新生儿提供不同体位支撑的床垫,但目前的新生儿床垫都不能同时具备调节两种不同体位的功能。
[0004]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设计一种克服上述及问题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包括:
[0007]底板和设在底板上端的床垫;
[0008]所述底板靠近床头一端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倾斜抬升板,所述倾斜抬升板靠近床尾的一端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所述倾斜抬升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通过倾斜抬升组件连接;
[0009]所述床垫包括三个相互接触但不连接的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以及第三阶梯垫,所述第一阶梯垫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靠近床尾的一端,所述第三阶梯垫通过第二抬升组件连接在所述倾斜抬升板的上表面靠近床头的一端,所述第二阶梯垫通过第一抬升组件连接在所述倾斜抬升板或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之间;
[0010]所述第二阶梯垫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开设置分垫体以及一体粘贴在两个分垫体上表面的垫布,两个所述分垫体的接缝位于所述倾斜抬升板与凹槽连接处的正上方。
[0011]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容纳槽;
[0013]所述倾斜抬升组件包括粘附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底端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与设在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一充排气气泵相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气囊为楔形气囊,其充气后靠近床头一端的高度大于床尾一
端的高度。
[0015]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气囊充气后的倾斜角度为15

20
°

[0016]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三阶梯垫下端中间的所述倾斜抬升板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
[0017]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包括粘附在所述第三容纳槽底端的第二柱形充气气囊,所述第二柱形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与设在所述倾斜抬升板一侧的第三充排气气泵相连接。
[0018]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二阶梯垫下端的所述倾斜抬升板上和所述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容纳槽;
[0019]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包括粘附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底端的第一柱形充气气囊,所述第一柱形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与设在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二充排气气泵相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的下端粘贴有硬质板。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分别拆卸连接头部固定枕、腰靠以及臀部固定垫,所述头部固定枕和臀部固定垫分别为相互对称的U型,所述腰靠分为左右两个。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的垫布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穿孔,所述穿孔上穿设有固定带,所述头部固定枕、腰靠以及臀部固定垫分别通过固定带绑缚在所述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上。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本技术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通过在底板靠近床头一端开设凹槽,在凹槽内转动设置倾斜抬升板,能通过倾斜抬升板底部的倾斜抬升组件将倾斜抬升板抬升一定角度,具体地,将第二阶梯垫设置为两个分垫体,在两个分垫体上表面粘贴垫布,且两个分垫体的接缝位于倾斜抬升板与凹槽连接处的正上方,在通过倾斜抬升组件将倾斜抬升板抬升一定角度的过程中,位于倾斜抬升板上端的分垫体和第三阶梯垫被倾斜抬升板推起倾斜一定的角度,从而能使新生儿在仰卧喂奶时,上半身抬高,可以改善呕吐及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0025]2、本技术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通过将床垫设为第一阶梯垫、第二阶梯垫以及第三阶梯垫,通过第一抬升组件将第二阶梯垫升高(比第一阶梯垫高),通过第二抬升组件将第三阶梯垫升高(比第二阶梯垫高),可以为新生儿提供三阶梯俯卧的条件,使新生儿的头部、胸腹部以及腿部分别搭在最高的第三阶梯垫上、较高的第二阶梯垫上以及最低的第一阶梯垫上,形成三阶梯俯卧位,有助于新生儿气体交换、改善通气、改善睡眠状态以及促进胃的排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0026]3、本技术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通过设置楔形的充气气囊、第一柱形充气气囊以及第二柱形充气气囊,通过三个充排气气泵对三个充排气气囊进行充气或排气,实现对倾斜抬升板的倾斜抬高,以及对第二阶梯垫和第三阶梯垫的抬高,操作方便,结构稳定,且抬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缓冲力,能避免抬升过快、过猛对新生儿造成不适或伤害。
[0027]4、本技术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通过设置头部固定枕、腰靠以及臀部固定垫,便于在新生儿仰卧时为新生儿提供鸟巢式的包裹环境,提高其睡眠质量,增加其安全感;同时也方便在侧卧时为新生儿腰背部提供依靠,保证侧卧姿势;臀部固定垫在床头
倾斜一定角度时能固定新生儿的臀部,避免新生儿下滑。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的仰卧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的俯卧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的床头倾斜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的俯卧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底板;11、凹槽;111、第一容纳槽;
[0034]2、床垫;21、第一阶梯垫;22、第二阶梯垫;221、分垫体;222、垫布;223、硬质板;23、第三阶梯垫;24、穿孔;25、固定带;
[0035]3、倾斜抬升板;31、第三容纳槽;32、第二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包括底板(1)和设在底板(1)上端的床垫(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靠近床头一端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设有倾斜抬升板(3),所述倾斜抬升板(3)靠近床尾的一端与所述凹槽(11)转动连接,所述倾斜抬升板(3)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11)通过倾斜抬升组件(4)连接;所述床垫(2)包括三个相互接触但不连接的第一阶梯垫(21)、第二阶梯垫(22)以及第三阶梯垫(23),所述第一阶梯垫(21)固定在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床尾的一端,所述第三阶梯垫(23)通过第二抬升组件(5)连接在所述倾斜抬升板(3)的上表面靠近床头的一端,所述第二阶梯垫(22)通过第一抬升组件(6)连接在所述倾斜抬升板(3)或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阶梯垫(21)和第三阶梯垫(23)之间;所述第二阶梯垫(22)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开设置分垫体(221)以及一体粘贴在两个分垫体(221)上表面的垫布(222),两个所述分垫体(221)的接缝位于所述倾斜抬升板(3)与凹槽(11)连接处的正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所述倾斜抬升组件(4)包括粘附在所述第一容纳槽(111)底端的充气气囊(41),所述充气气囊(41)通过充气管与设在所述底板(1)一侧的第一充排气气泵(42)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气囊(41)为楔形气囊,其充气后靠近床头一端的高度大于床尾一端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型新生儿体位固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气囊(41)充气后的倾斜角度为15

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竹丽宋倪萍
申请(专利权)人:富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