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174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端盖用于封闭电池单体的壳体的开口,端盖包括抵靠部和第一凸部。抵靠部具有抵靠面,抵靠面用于抵靠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第一凸部连接于抵靠部,并凸出于抵靠面,第一凸部用于延伸至壳体内。抵靠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环绕第一凸部设置,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抵靠面通过凹槽的槽壁面相连。降低了因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抵靠面的连接位置形成圆角,而造成端盖与壳体发生干涉的风险,使得抵靠面能够抵靠于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提高端盖连接于壳体后的牢固性。提高端盖连接于壳体后的牢固性。提高端盖连接于壳体后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轮船、电动玩具飞机和电动工具等等。
[0003]在电池单体中,端盖与壳体连接,并封闭壳体的开口,端盖与壳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电解液及其他部件的空间。为保证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需要保证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后的牢固性。因此,如何提高端盖与壳体连接后的牢固性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能够提高端盖与壳体连接后的牢固性。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用于封闭电池单体的壳体的开口,端盖包括抵靠部和第一凸部;抵靠部具有抵靠面,抵靠面用于抵靠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第一凸部连接于抵靠部,并凸出于抵靠面,第一凸部用于延伸至壳体内;其中,抵靠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环绕第一凸部设置,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抵靠面通过凹槽的槽壁面相连。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抵靠面上设置有凹槽,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抵靠面通过凹槽的槽壁面相连,降低了因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抵靠面的连接位置形成圆角,而造成端盖与壳体发生干涉的风险,使得抵靠面能够抵靠于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提高端盖连接于壳体后的牢固性。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槽壁面包括第一槽侧面,第一槽侧面与抵靠面相连,第一槽侧面与抵靠面呈钝角设置。增大了冲压成型凹槽时的挤料量,第一槽侧面在冲压成型时受到的挤压力可以提高抵靠面与抵靠部的外侧面之间的垂直度,且能够使抵靠面更加平整,增大抵靠面与壳体的接触面积,便于抵靠部与壳体焊接。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槽壁面包括第二槽侧面和第一圆角面;第二槽侧面与外周面相连;第一圆角面连接第一槽侧面和第二槽侧面。第一圆角面能够实现第一槽侧面和第二槽侧面圆滑过渡,不易出现应力集中,提高端盖在第一槽侧面和第二槽侧面的连接区域的强度。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槽侧面包括第二槽侧面、槽底面和第一圆角面;第二槽侧面与外周面相连;槽底面与第一槽侧面相连;第一圆角面连接第二槽侧面和槽底面。第一圆角面能够实现第二槽侧面和槽底面圆弧过渡,不易出现应力集中,提高端盖在第二槽侧面和槽底面的连接区域的强度。此外,由于与槽底面相连的第一槽侧面与抵靠面呈钝角设置,这种结构的凹槽具有更大的槽宽,减小抵靠面的宽度,使得抵靠面能够与壳体良好接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槽底面平行于抵靠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角面的半径为R,满足:R≥0.2mm。在降低端盖出现应力集
中的风险的情况下,降低了第一圆角面的成型难度。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抵靠面的方向,第二槽侧面与第一圆角面相连的位置到抵靠面的距离为H,满足:H≥0.05mm。降低第一圆角面抵靠于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的风险。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侧面与外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使得凹槽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凹槽的成型难度。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周面沿垂直于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形成定位配合时,能够增大抵靠面与壳体的接触面积。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具有背离抵靠面的端面,端面与外周面通过第二圆角面连接。第二圆角面的设置,一方面,避免第一凸部的端面与外周面连接位置形成尖角;另一方面,在端盖与壳体装配时,便于第一凸部进入到壳体内。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还包括本体部,第一凸部环绕设置于本体部的外侧,在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凸部沿面向壳体内部的方向凸出于本体部。第一凸部能够对本体部起到加强作用,提高本体部的抗变形能力。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本体部具有背离壳体的第一外表面,第一外表面为端盖最远离壳体的表面,抵靠部具有与抵靠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外表面,第一外表面较第二外表面更远离抵靠面。第一外表面可以作为电池单体的支撑面,由于第一外表面较第二外表面更远离于抵靠面,即使抵靠部与壳体焊接形成凸出于支撑面的焊渣,焊渣也不易凸出于第一外表面,降低了焊渣对第一外表面的影响,使得第一外表面在电池单体放置于外部部件时能够与外部部件大面积接触,提高了电池单体的稳定性。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具有薄弱部,薄弱部被配置为在电池单体泄压时被破坏,以泄放电池单体内部的压力。薄弱部的设置使得端盖具有泄压功能,端盖可以作为电池单体的泄压部件,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设置有刻痕槽,本体部在与刻痕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薄弱部。通过在本体部设置刻痕槽的方式对应形成薄弱部,使得薄弱部的厚度相较于其他区域的厚度更薄,更容易被破坏,薄弱部的成型方式简单。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具有以刻痕槽为边界的泄压区,泄压区设置有加强筋。在泄压时,泄压区能够以刻痕槽为边界打开,具有较大的泄压面积。泄压区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对泄压区起到加强作用,提高泄压区的抗变形能力,在电池单体内部压力发生变化时,泄压区不易发生变形,降低泄压区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过程中打开的风险。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均为圆弧形,第一加强部的开口与第二加强部开口背对设置。这种结构的加强筋辐射范围更大,能够增大对泄压区的加强范围,圆弧形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自身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对泄压区起到更好的加强效果,进一步提高泄压区的抗变形能力和抗疲劳性能。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刻痕槽为沿封闭轨迹延伸的槽。在电池单体泄压时,本体部在刻痕槽限定的区域内的部分可以以向电池单体外部脱离的方式打开,使得电池单体具有较大的泄压面积,提高了泄压效率。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刻痕槽为圆环槽。圆环槽结构简单,成型方便。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本体部具有背离壳体的内部的第一外表面,第一外表面为端盖最远离壳体的表面,第一外表面设置有凹部,凹部的底面的投影覆盖薄弱部。凹部的设置使得薄弱部与第一外表面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第一外表面与外部部件接触时,能够降低外部部件对薄弱部的影响,使得薄弱部在电池单体内部压力达到正常起爆压力时能够顺利地被破坏,降低薄弱部因受到外部部件的阻碍作用,而造成电池单体的起爆压力增大的风险。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本体部具有与第一外表面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内表面与凹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凸部。第二凸部的设置能够增大本体部设置凹部的区域的强度。
[002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盖;壳体具有开口;第一凸部延伸至壳体内,抵靠面抵靠于壳体设置开口的一端,端盖封闭开口。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盖,用于封闭电池单体的壳体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抵靠部,具有抵靠面,所述抵靠面用于抵靠所述壳体设置所述开口的一端;第一凸部,连接于所述抵靠部,并凸出于所述抵靠面,所述第一凸部用于延伸至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抵靠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环绕所述第一凸部设置,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抵靠面通过所述凹槽的槽壁面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面包括第一槽侧面,所述第一槽侧面与所述抵靠面相连,所述第一槽侧面与所述抵靠面呈钝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面包括:第二槽侧面,与所述外周面相连;第一圆角面,连接所述第一槽侧面和所述第二槽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侧面包括:第二槽侧面,与所述外周面相连;槽底面,与所述第一槽侧面相连;第一圆角面,连接所述第二槽侧面和所述槽底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面平行于所述抵靠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角面的半径为R,满足:R≥0.2mm。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抵靠面的方向,所述第二槽侧面与所述第一圆角面相连的位置到所述抵靠面的距离为H,满足:H≥0.05mm。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侧面与所述外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面沿垂直于所述抵靠面的方向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具有背离所述抵靠面的端面,所述端面与所述外周面通过第二圆角面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包括:本体部,所述第一凸部环绕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在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沿面向所述壳体内部的方向凸出于所述本体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圣旺郭志君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