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1618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装置中,至少一个第一加固杆件包括固定连接第一建筑面的第一端和固定连接第二建筑面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穿墙螺杆一端连接第一加固杆件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第二加固杆件包括固定连接穿墙螺杆另一端的第三端和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的第四端;立柱竖直地固定于屋面段钢连廊,至少一个斜拉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立柱顶端和屋面段钢连廊;水平悬梁水平地固定连接立柱顶部和斜拉杆的端部,斜支撑一端固定连接水平悬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液压提升器设于水平悬梁远离屋面段钢连廊的前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满足地面段钢连廊整体吊装和提升平台所依附的提升结构承载力的要求。提升结构承载力的要求。提升结构承载力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带有钢结构连廊的房屋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化城市建设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各商业体、综合体的建筑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结构也更加复杂,业主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综合体建筑外观的整体性,越来越多业主设计要求楼栋与楼栋增加钢结构连廊,从而达到一个整体美观的综合体建筑。塔楼之间的钢结构连廊施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往往是采用提升平台进行整体提升施工,为了保证提升平台的稳定性,提升平台往往需要依附于结构主体的提升结构,提升结构的稳定决定了提升平台的稳定,从而保证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施工的稳定。
[0003]由于设计单位在设计钢结构连廊的时候仅满足于钢连廊的使用阶段荷载,未考虑提升施工时有别于最终使用阶段的传递荷载。钢结构连廊可提供结构锚固的混凝土结构,往往其配筋率、配箍率和受力形式均不满足提升结构的后锚固要求。可提供结构锚固的混凝土结构满足不了后锚固的要求,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时存在着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仅考虑了提升平台的设计满足钢连廊整体吊装的要求,未考虑提升平台所依附的提升结构的承载力是否能满足提升平台要求及不满足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对于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施工方法实施过程中,提升钢结构连廊的提升力往往是通过提升平台最终传递到主体结构上。对于原有的主体结构,在设计时仅仅考虑了钢结构连廊使用阶段的荷载,没有考虑提升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传递。钢结构连廊提升平台的后锚固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及受力形式常常不满足提升结构的后锚固要求。
[0004]在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专利技术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既满足钢连廊整体吊装的要求,又使得提升平台所依附的提升结构的承载力满足提升平台要求,使钢结构连廊在采用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确保提升结构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了钢结构连廊在整体提升过程的安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包括:
[0008]第一建筑面;
[0009]第二建筑面,其间隔所述第一建筑面布置;
[0010]屋面段钢连廊,其邻接所述第二建筑面;
[0011]附着结构,其包括,
[0012]至少一个第一加固杆件,其包括固定连接第一建筑面的第一端和固定连接第二建
筑面的第二端,
[0013]至少一个穿墙螺杆,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固杆件的第二端;
[0014]至少一个第二加固杆件,其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穿墙螺杆另一端的第三端和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的第四端;
[0015]提升平台,其包括,
[0016]立柱,其竖直地固定于所述屋面段钢连廊,
[0017]至少一个斜拉杆,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顶端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
[0018]水平悬梁,其水平地固定连接所述立柱顶部和斜拉杆的端部,
[0019]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悬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
[0020]液压提升器,其设于所述水平悬梁远离屋面段钢连廊的前端,液压提升器的中间穿有提升重物的钢绞线;
[0021]导向架,其设于所述水平悬梁的所述前端且位于液压提升器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之间以引导所述钢绞线。
[0022]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至少两个第一加固杆件交叉地固定于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之间。
[0023]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分别预埋钢板埋板,第一加固杆件经由所述钢板埋板连接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第二加固杆件经由所述钢板埋板连接所述第二建筑面。
[0024]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分别设有植入用于固定的化学试剂的钻孔,化学螺杆通过垫片及螺母连接所述钻孔以固定所述钢板埋板。
[0025]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屋面段钢连廊为连廊桁架结构。
[0026]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所述穿墙螺杆为在所述第二建筑面中对拉的对拉螺杆,对拉螺杆经由垫片及螺母进行螺栓固定。
[0027]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所述水平悬梁的上表面上垂直固定一对平行的垂直加劲板,一对水平加劲板垂直连接所述垂直加劲板和所述上表面,一对平行的垂直加劲板和一对水平加劲板围合所述液压提升器。
[0028]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两个所述斜拉杆相对于屋面段钢连廊倾斜布置且两个所述斜拉杆与屋面段钢连廊构成三角形结构,两个所述斜拉杆与立柱构成三角形结构。
[0029]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中,第一建筑面平行于第二建筑面,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杆件平行布置。
[0030]利用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至少一个第一加固杆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建筑面,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建筑面,至少一个穿墙螺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固杆件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第二加固杆件的第三端固定连接所述穿墙螺杆另一端,第二加固杆件的第四端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所述穿墙螺杆承受对拉应力;
[0032]立柱竖直地固定于所述屋面段钢连廊,至少一个斜拉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顶端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水平悬梁水平地固定连接所述立柱顶部和斜拉杆的端部,斜支撑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悬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立柱、斜拉杆与屋面段钢连廊构成三角形结构;
[0033]液压提升器竖直地固定于所述水平悬梁远离屋面段钢连廊的前端,液压提升器的中间穿有提升重物的钢绞线,导向架设于所述水平悬梁的所述前端且位于液压提升器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之间以引导所述钢绞线。
[00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利用屋面段钢连廊作为提升平台的基础结构,稳固性好,提升后便于对接。对接后不需要拆除已经组装好的端桁架,只需要拆除一些临时加固结构,搭设和拆除均方便。将高空连廊桁架两端的端桁架作为提升平台的基础结构后,高空连廊桁架中间部分可以在地面组装完成后,通过提升平台将连廊桁架中间部分整体提升,施工作业主要集中在地面,可将高空作业量降至最少,对其它专业的施工影响较小,且能够多作业面平行施工。另外去掉了连廊桁架两端的端桁架,提升过程中仅需要提升高空连廊桁架中间部分,减少了提升总重量,降低了提升难度有利于施工。在拆除提升平台时,只需要拆除在端桁架上增加的临时设施,保留已经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建筑面;第二建筑面,其间隔所述第一建筑面布置;屋面段钢连廊,其邻接所述第二建筑面;附着结构,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固杆件,其包括固定连接第一建筑面的第一端和固定连接第二建筑面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穿墙螺杆,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固杆件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第二加固杆件,其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穿墙螺杆另一端的第三端和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的第四端;提升平台,其包括,立柱,其竖直地固定于所述屋面段钢连廊,至少一个斜拉杆,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柱顶端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水平悬梁,其水平地固定连接所述立柱顶部和斜拉杆的端部,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悬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屋面段钢连廊,液压提升器,其设于所述水平悬梁远离屋面段钢连廊的前端,液压提升器的中间穿有提升重物的钢绞线;导向架,其设于所述水平悬梁的所述前端且位于液压提升器和所述屋面段钢连廊之间以引导所述钢绞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第一加固杆件交叉地固定于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分别预埋钢板埋板,第一加固杆件经由所述钢板埋板连接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第二加固杆件经由所述钢板埋板连接所述第二建筑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筑面和第二建筑面分别设有植入用于固定的化学试剂的钻孔,化学螺杆通过垫片及螺母连接所述钻孔以固定所述钢板埋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屋面段钢连廊为连廊桁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限承载力结构的后置整体提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喻祥发冯载航张群峰胡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