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093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包括三个均设置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路,三个所述保护电路、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和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出端一一对应;每个所述保护电路均包括第一保护单元和与所述第一保护单元连接的第二保护单元;所述第一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一三极管(Q1)、第一光耦(U1)和第一功率器件(Q2),所述第一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单元包括第二电阻(R2),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光耦(U2)和第二功率器件(Q3),所述第二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伺服驱动器(servo dr ives)又称为伺服控制器、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一般是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伺服驱动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及数控加工中心等自动化设备中。伺服驱动技术作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它产业机械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国内外普遍受到关注。在20世纪最后10年间,微处理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为伺服驱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代直流伺服驱动技术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则是伺服驱动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10年。这一点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尤为明显。
[0003]伺服驱动器的常用电路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器给六桥臂的MOSFET开关管不同的驱动信号,将输入直流电压变换成电压、电流、频率均可调的三相交流电压。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当不同相位的上管和下管导通时,相应的通路工作。但是当控制信号出现问题或者受到干扰的时候,如果同一相位桥臂的上管和下管同时导通,则会出现MOS管损坏,这样严重影响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上下桥臂同时给出驱动信号时共通损坏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均设置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路,三个所述保护电路、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和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出端一一对应;
[0006]每个所述保护电路均包括第一保护单元和与所述第一保护单元连接的第二保护单元;
[0007]所述第一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一三极管(Q1)、第一光耦(U1)和第一功率器件(Q2),所述第一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为第一功率器件(Q2)的栅极驱动;
[0008]所述第二保护单元包括第二电阻(R2),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光耦(U2)和第二功率器件(Q3),所述第二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为第二功率器件(Q3)的栅极驱动。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和所述第二功率器件(Q3)均为NMOS管。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光耦(U1)的第2引脚连接;
[0011]所述第一光耦(U1)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的源极与第二功率器件(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的漏极与电源输入端(VI N)连接;
[0012]所述第一光耦(U1)的第6引脚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的栅极的连接端与第一功率器件(Q2)的栅极驱动连接;
[0013]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
[0014]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光耦(U2)的第2引脚连接;
[0015]所述第二光耦(U2)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所述第二功率器件(Q3)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器件(Q3)的源极接地;
[0016]所述第二光耦(U2)的第6引脚与所述第二功率器件(Q3)的栅极的连接端与第二功率器件(Q3)的栅极驱动连接;
[0017]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包括三个均设置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路,三个所述保护电路、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和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出端一一对应;每个所述保护电路均包括第一保护单元和与所述第一保护单元连接的第二保护单元;所述第一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一三极管(Q1)、第一光耦(U1)和第一功率器件(Q2),所述第一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单元包括第二电阻(R2),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光耦(U2)和第二功率器件(Q3),所述第二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本申请可以有效的保证在控制器给出错误驱动信号时进行互锁,避免同一桥臂的上下两臂共通击穿。可以有效的保证在控制器收到干扰信号紊乱时,同一桥臂的上下两臂不会共通击穿。可以有效的保证在控制器初始化阶段信号随机不确定时,同一桥臂的上下两臂不会共通击穿。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申请,下面给出几个示例性的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申请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伺服驱动器的常用电路原理图;
[002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
[0024]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而不具有技术内涵方面的特别意义(例如,不应理解为对重要程度或次序等的强调)。“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方式,同时还意味着“不限于”(某些单元、部件、材料、步骤等)。
[0025]本申请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通常是为了便于对照附图直观理解,而并非对实际产品中位置关系的绝对限定。在未脱离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这些相对位置关系的改变,当亦视为本申请表述的范畴。
[0026]请参阅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包括三个均设置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路,三个所述保护电路、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和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出端一一对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均设置在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路,三个所述保护电路、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入端和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三相输出端一一对应;每个所述保护电路均包括第一保护单元和与所述第一保护单元连接的第二保护单元;所述第一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一三极管(Q1)、第一光耦(U1)和第一功率器件(Q2),所述第一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出端为第一功率器件(Q2)的栅极驱动;所述第二保护单元包括第二电阻(R2),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光耦(U2)和第二功率器件(Q3),所述第二保护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端为第二功率器件(Q3)的栅极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Q2)和所述第二功率器件(Q3)均为NMOS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力源兴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