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59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二极管、稳压管和光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合闸回路的状态、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控制光耦的通断,通过光耦的通断和第五电阻作用输出与分合闸回路状态相应的监视信号,通过该监视信号可确定配电终端正常运行时,配电终端与柱上开关之间的压板、端子、连线等设备是否正常,实现了分合闸回路异常瞬时感知,避免在故障动作或转供负荷时柱上开关分合闸操作失败,确保一二次成套设备操作成功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属于电力系统二次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柱上配电终端是负责配电网保护控制的智能设备,与一次开关紧密配合,通过监视开关的运行状态及控制开关的分合闸,实现配电网故障切除、恢复送电和负荷转移等功能。
[0003]配电终端通过柱上开关本体的辅助触点监视开关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能反应了开关的分合闸状态,不能反应分合闸回路的状态。因此,需要配电终端在正常运行时对分合闸回路进行监视,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披露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二极管、稳压管和光耦;
[0007]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正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的负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稳压管的正极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光耦的1脚,光耦的3脚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压板的正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光耦的4脚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正端,光耦的6脚为所述电路的输出端,并且通过第五电阻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负端;其中,若所述电路监视分闸回路,压板为分闸压板;若所述电路监视合闸回路,压板为合闸压板。
[0008]第四电阻的阻值为100k欧姆,其余第二电阻、第三阻的阻值为250欧姆。
[0009]第二二极管为具有0.7V压降的二极管。
[0010]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光耦的3脚,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光耦的1脚。
[0011]第一二极管为高速二极管。
[0012]所述电路还包括电容,电容的一端连接光耦的3脚,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光耦的1脚。
[0013]电容为0.1uf的陶瓷电容。
[0014]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分合闸回路的状态、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控制光耦的通断,通过光耦的通断和第五电阻输出与分合闸回路状态相应的监视信号,通过该监视信号可确定配电终端正常运行时,配电终端与柱上开关之间的压板、端子、连线等设备是否正常,实现了分合闸回路异常瞬时感知,避免在故障
动作或转供负荷时柱上开关分合闸操作失败,确保一二次成套设备操作成功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图;
[0016]图2为合闸回路的监视电路图;
[0017]图3为分闸回路的监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二极管D2、稳压管V1、光耦B1、第一二极管D1和电容C1。
[0020]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正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V1的负极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稳压管V1的正极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光耦B1的1脚,光耦B1的3脚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压板的正端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光耦B1的3脚,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光耦B1的1脚,电容C1的一端连接光耦B1的3脚,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B1的1脚,光耦B1的4脚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正端,光耦B1的6脚为所述电路的输出端,并且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负端;其中,若所述电路监视分闸回路,压板为分闸压板,分闸压板的另一端为配电终端的分闸输出FZ_OUT,接柱上开关的分闸线圈;若所述电路监视合闸回路,压板为合闸压板,合闸压板的另一端为配电终端的合闸输出HZ_OUT,接柱上开关的合闸线圈。
[0021]上述电路通过分合闸回路的状态、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控制光耦B1的通断,通过光耦B1的通断和第五电阻R5输出与分合闸回路状态相应的监视信号,通过该监视信号可确定配电终端正常运行时,配电终端与柱上开关之间的压板、端子、连线等设备是否正常,实现了分合闸回路异常瞬时感知,避免在故障动作或转供负荷时柱上开关分合闸操作失败,确保一二次成套设备操作成功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0022]针对合闸回路的监视电路见图2,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二极管D11、二极管D12、稳压管V11、光耦B11、电容C11。
[0023]电阻R11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正端(+24V),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V11的负极和电阻R12的一端,稳压管V11的正极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24VG),电阻R12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3连接光耦B11的1脚,光耦B11的3脚连接二极管D12的正极,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合闸压板的正端HZ_YB+和电阻R14的一端,合闸压板的另一端为配电终端的合闸输出HZ_OUT,接柱上开关的合闸线圈,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24VG),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光耦B11的3脚,二极管D11的负极连接光耦B11的1脚,电容C11的一端连接光耦B11的3脚,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B11的1脚,光耦B11的4脚连接弱
电侧工作电源的正端(+3.3V),光耦B11的6脚为所述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合闸状态监视信号HZZT,该信号主要输入到CPU的一个IO端,进行简单的逻辑判断,光耦B11的6脚通过电阻R15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负端GND。
[0024]针对分闸回路的监视电路见图3,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二极管D21、二极管D22、稳压管V21、光耦B21、电容C21。
[0025]电阻R21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正端(+24V),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V21的负极和电阻R22的一端,稳压管V21的正极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24VG),电阻R22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3连接光耦B21的1脚,光耦B21的3脚连接二极管D22的正极,二极管D22的负极分别连接分闸压板的正端FZ_YB+和电阻R24的一端,分闸压板的另一端为配电终端的分闸输出FZ_OUT,接柱上开关的分闸线圈,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24VG),二极管D21的正极连接光耦B21的3脚,二极管D21的负极连接光耦B21的1脚,电容C21的一端连接光耦B21的3脚,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二极管、稳压管和光耦;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正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管的负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稳压管的正极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光耦的1脚,光耦的3脚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压板的正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分合闸操作电源的负端,光耦的4脚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正端,光耦的6脚为所述电路的输出端,并且通过第五电阻连接弱电侧工作电源的负端;其中,若所述电路监视分闸回路,压板为分闸压板;若所述电路监视合闸回路,压板为合闸压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终端的分合闸回路监视电路,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业波王习华吕玮郭健李洋王辉孙成刘乾陈凯尤坤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含山县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