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348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8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导电端子、线缆、第一屏蔽片以及第二屏蔽片。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屏蔽片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屏蔽片包括第三接触部、第四接触部以及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共同围成环绕式的屏蔽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位于所述屏蔽腔内。述屏蔽腔内。述屏蔽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属于线对板互联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实现线缆与电路板的互联,相关技术中通常有两种技术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通过相互配合的公端连接器(例如线缆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例如板端连接器)进行互联,其中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中的一个与线缆相连,另一个与电路板相连。第二种方案是仅设有一个连接器,该连接器与线缆相连,且该连接器设有弹性抵接臂,所述弹性抵接臂配置为直接与电路板上的金属导电片相接触。
[0003]所述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线缆以及与所述线缆相连的若干导电端子。随着对信号传输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所述线缆连接器在传输信号时的完整性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线缆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
[0006]本体;
[0007]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35);若干导电端子(31),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固定于所述本体(35);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S1)、第二信号端子(S2)、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形成信号端子对(DP),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沿第一方向(M1

M1)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线缆(32),所述线缆(32)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相连;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一屏蔽片(33)包括第一接触部(331)、第二接触部(3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第一凸出部(333);以及第二屏蔽片(34),所述第二屏蔽片(34)包括第三接触部(341)、第四接触部(3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之间的第二凸出部(343);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M1

M1)的第二方向(M2

M2)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出部(333)向远离所述第二屏蔽片(3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凸出部(343)向远离所述第一屏蔽片(3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33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33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三接触部(341)、所述第一凸出部(333)、所述第二凸出部(343)、所述第二接触部(33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共同围成环绕式的屏蔽腔(30),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位于所述屏蔽腔(30)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沿着压接方向通过挤压的方式与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均垂直于所述压接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直接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相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与导电薄膜(5)相接触,所述导电薄膜(5)覆盖在所述电路板(2)的导电元件上,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并借助所述导电薄膜(5)间接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相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为导电片(221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35)包括安装面(351)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351)的安装槽(35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收容于所述安装槽(352)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未延伸凸出所述安装面(35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端子模组(36),所述端子模组(36)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块(36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一尾部(31a)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一尾部(31a)相对的第一对接部(31b);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二尾部(32a)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二尾部(32a)相对的第二对接部(32b);所述线缆(32)包括第一芯体(321)、第二芯体(322)、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芯体(321)上的第一绝缘层(323)、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芯体(322)上的第二绝缘层(324)、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323)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324)上的接地屏蔽层(325)、以及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接地屏蔽层(325)上的绝缘皮(326);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尾部(31a)与所述第一芯体(321)相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尾部(32a)与所述第二芯体(322)相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相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相接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6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还包括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一对接部(31b)以及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二对接部(32b)上的第二固定块(36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对接面(31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对接面(312)均凸出所述第二固定块(362)。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若干线缆(32)上的绝缘块(37);凸出所述绝缘块(37)且与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线缆(32)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遮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屏蔽;或者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接地屏蔽层(325)所屏蔽。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为分体式或者一体式。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片(33)设有第五对接面(334),所述第二屏蔽片(34)设有第六对接面(344);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坤磷郭荣哲曾晨辉张若祎熊毅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