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抵触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抵触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线L1的一侧。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抵触部连接,第二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抵触部连接,第四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第一连接臂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端之间,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弹片是指只在一个方向——最小刚度平面上容易弯曲,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具有大的拉伸刚度及弯曲刚度的弹性结构件。在电子设备中,弹片常常用做敏感元件、弹性支承部件、定位装置、挠性连接部件等,以便于起到连接作用、支撑作用、接地作用等。现有的弹片的弹力随着弹片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0003]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弹片用于弹性连接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例如:在电子设备中,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中的一个为显示模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中的另一个为壳体,显示模组位于壳体内,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通过弹片连接。弹片可以起到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的过盈配合的作用。弹片可以采用导电材料,此时,弹片还可以起到接地的作用。弹片被挤压于显示模组与壳体之间,使得弹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从而保证弹片与显示模组和壳体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0004]当电子设备受到冲击或挤压时,显示模组容易在外部的冲击力下朝向或背离中框移动,使得弹片被压缩的位移量发生明显变化,并且由于现有技术的弹片的弹力随着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呈正向线性趋势增加。从而容易使得弹片对显示模组产生变化过大的弹力,导致显示模组出现斑类或损坏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弹片在被压缩的位移量变化较大时,其弹力容易在较大范围内变动,从而对与弹片弹性连接的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失效或产生疲劳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片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弹力随着被压缩的位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导致弹片在被压缩的位移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对与弹片连接的第一结构件或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失效或产生疲劳损伤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片,该弹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抵触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抵触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线的一侧。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抵触部连接,第二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抵触部连接,第四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第一连接臂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端之间,且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臂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与第四端之间,且第二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
[0008]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冲击或是挤压,此时,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随冲击或挤压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位移运动,设置于第一结构件与第二
结构件之间的弹片随之发生位移。具体的,抵触部受到来自外部的力,抵触部在力的作用下由第一结构件向靠近第二结构件的方向发生位移,设置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一固定部之间的第一连接臂随抵触部的位移发生偏转。第一连接臂的偏转同时释放了第一连接臂转动的自由度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一连接臂与第二端连接的端部可以在Y轴方向上位移。因此,来自外部的力通过第一连接臂的运动消耗均衡掉,避免了抵触部受力后第一弹性臂发生抵抗力的反弹力,进而避免了弹片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升高,对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的损坏。
[0009]进一步说明第一连接臂的运动过程,力是由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挤压或冲击产生的,力作用于弹片后,弹片会发生与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随抵触部的位移的增大而增大,会对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造成损坏。而本申请中,第一连接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固定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端连接,第一固定端与第一固定部连接,力施加于抵触部后,第一连接端相对于第一固定端转动,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因此,第一连接臂的转动与位移将原本在抵接方向上的力均衡消耗掉,也就是第一连接臂的转动与位移将沿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反作用力转移至第一连接臂上,并且通过第一连接臂的偏转均衡消耗掉。使得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之间发生挤压与冲击时,弹片仅发生位移,而不产生施加于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上的反弹力。进而弹片的弹力保持在恒力范围内,该范围在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可承受范围内,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受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产生疲劳损伤,提高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弹片的耐用性。
[0010]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
[0011]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三n形延伸段,第三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第三n形延伸段连接于第一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第一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四n形延伸段,第四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第四n形延伸段连接于第二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第二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
[0012]通过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连接围成环状,环状的延伸段可以更加均匀的分散力。力施加于抵触部后,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发生偏转,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偏转分散于延伸段上。具体的,第一弹性臂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一n延伸段与第三n延伸段上,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三n形延伸段的对称设置使得力得以均匀的分散。同样的,第二弹性臂的偏转均匀的分散至第二n延伸段与第四n延伸段上,第二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的对称设置使得力得以均匀的分散。上述过程使力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抵接方向上的均衡,避免弹片在受力时受力不均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弹片使用的稳定性,以及更高效的达到恒力效果。
[0013]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一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第三连
接段连接于第二弹性臂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第四连接段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与第二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一连接段垂直于第一条形结构,第二连接段垂直于第二条形结构。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一n形延伸段与第二n形延伸段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抵接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上,便于弹片达到恒力效果。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第三连接段垂直于第三条形结构,第四连接段垂直于第四条形结构。在上述连接方式下,第三n形延伸段与第四n形延伸段可以更便于偏转,有利于将Z轴方向上的力分散到第一连接臂上,便于弹片达到恒力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抵触部,所述抵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连线L1的一侧;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抵触部连接,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抵触部连接,所述第四端向所述第二固定部延伸;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四端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n形延伸段,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n形延伸段,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三n形延伸段,所述第三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所述第三n形延伸段连接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所述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四n形延伸段,所述第四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抵触部的抵接方向,且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拱起方向相反,所述第四n形延伸段连接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围成环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n形延伸段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二n形延伸段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森,臧永强,霍国亮,吴崚,
申请(专利权)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