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09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领域,具体是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以及连接部,还包括引流组件、导流部以及调节组件,所述引流组件位于所述下固定板的上方,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夹紧块以及引流槽,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上固定板靠近连接部的一侧,所述导流部与上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位于两组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设置引流组件,利用上表面面积较小的夹紧块与光伏板接触,能减小本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减小光伏板底部的积水量,同时通过设置的引流槽能对光伏板底部堆积的积水进行引流,实现对积累的流体的排泄,实现自行排水倒泥。实现自行排水倒泥。实现自行排水倒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领域,具体是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

技术介绍

[0002]排水倒泥夹一般是指导水排泥夹,排水倒泥夹是通过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材料特性,下雨时,破坏积水区表面的水面张力,将下沿光伏组件边框处的水和尘在水积聚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其翻越边框而流出,从源头上(在积水形成阶段)基本解决了光伏组件下沿边框处的积水积尘问题。
[0003]现有的排水倒泥夹一般是一体式结构,大小不可调节,只能安装在一种厚度的光伏板的边框处,针对不同厚度的光伏板,需要定制不同尺寸的排水倒泥夹,适用范围较窄,同时现有的排水倒泥夹安装在光伏板下边框处后,光伏板的底部与排水倒泥夹的底部接触的位置无法进行自行排水倒泥,容易造成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的底部位置堆积污水,降低光伏板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现在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以及位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中部的两组连接部,还包括引流组件、导流部以及调节组件;
[0007]所述引流组件位于所述下固定板的上方,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夹紧块以及引流槽;
[0008]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上固定板靠近连接部的一侧,所述导流部与上固定板固定连接;
[0009]所述调节组件位于两组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下固定板的高度。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块设有多组,多组夹紧块等距安装于所述下固定板的顶端;
[0011]所述引流槽开设于所述下固定板的表面,且所述引流槽贯穿下固定板设置,所述引流槽位于相邻两组夹紧块的中间位置。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块的截面为上短下宽的梯形,所述引流槽的截面为上宽下短的梯形。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流部的表面等距设有多组用于起到导流作用的弧形导流槽,所述弧形导流槽位于所述导流部远离上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弧形导流槽的顶端均设有圆弧过渡。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开设于下固定板表面的穿孔,所述穿孔的内部设有与穿孔相配合的丝杆,所述丝杆的顶端与中间顶面之间通过轴承转动
连接,所述丝杆的底端固定有便于转动丝杆的旋钮。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部包括固定杆以及空心套杆;
[0016]所述固定杆的顶端与上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空心套杆套接于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表面,所述空心套杆与固定杆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空心套杆的底端与下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固定板包括中间顶面、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
[0018]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均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于中间顶面的两侧。
[001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块的顶端均设有用于起到防滑作用的防滑垫。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技术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通过设置引流组件,利用上表面面积较小的夹紧块与光伏板接触,能减小本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减小光伏板底部的积水量,同时通过设置的引流槽能对光伏板底部堆积的积水进行引流,实现对积累的流体的排泄,实现自行排水倒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的底部接触的位置无法进行自行排水倒泥,容易造成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的底部位置堆积污水,降低光伏板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0022]2、本技术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通过设置调节组件,能调节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将本排水倒泥夹安装至不同厚度的光伏板的边框处,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光伏板,增大适用范围,同时利用调节组件,在需要将本排水倒泥夹取下时,利用调节组件调节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距离,方便对本排水倒泥夹进行拆卸,使得本排水倒泥夹在安装与拆卸时均较为方便,解决了现有的排水倒泥夹为一体式结构,形变调节性差,多次使用后,会影响整体卡合效果,从而降低排水倒泥夹的使用寿命的情况。
[0023]3、本技术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通过设置导流部,利用导流部表面的多组弧形导流槽,能实现对积水的导流,可以快速的将污水排出,提高排水效率。
[0024]4、本技术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通过设置上表面高度依次递增的中间顶面、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利用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能对积水起到拦截和引流的作用,使得积水可以沿着中间顶面顺畅的导流,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中下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中上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11、上固定板;12、中间顶面;13、第一凸起;14、第二凸起;15、第三凸起;16、导流部;17、导流侧板;18、弧形导流槽;19、连接部;20、固定杆;21、空心套杆;22、下固定板;23、夹紧块;24、引流槽;25、防滑垫;26、调节部;27、穿孔;28、丝杆;29、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3]本技术提供了以下优选的实施例:
[0034]实施例1,如图1

图6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包括上固定板11、下固定板22以及位于上固定板11与下固定板22中部的两组连接部19,利用两组连接部19能实现上固定板11与下固定板22之间的连接,使得上固定板11、下固定板22以及连接部19能形成一个整体,在安装时,上固定板11位于光伏板边框的上方,下固定板22位于光伏板边框的下方,具体的,两组连接部19对称设置,增加稳定,还包括引流组件、导流部16以及调节组件;
[0035]所述引流组件位于所述下固定板22的上方,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夹紧块23以及引流槽24;
[0036]利用上表面面积较小的夹紧块23与光伏板接触,能减小本排水倒泥夹与光伏板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减小光伏板底部的积水量,同时通过设置的引流槽24能对光伏板底部堆积的积水进行引流,实现对积累的流体的排泄,实现自行排水倒泥;
[0037]所述导流部16位于所述上固定板11靠近连接部19的一侧,所述导流部16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包括上固定板(11)、下固定板(22)以及位于上固定板(11)与下固定板(22)中部的两组连接部(1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流组件、导流部(16)以及调节组件;所述引流组件位于所述下固定板(22)的上方,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夹紧块(23)以及引流槽(24);所述导流部(16)位于所述上固定板(11)靠近连接部(19)的一侧,所述导流部(16)与上固定板(11)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位于两组所述连接部(19)之间,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下固定板(22)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块(23)设有多组,多组夹紧块(23)等距安装于所述下固定板(22)的顶端;所述引流槽(24)开设于所述下固定板(22)的表面,且所述引流槽(24)贯穿下固定板(22)设置,所述引流槽(24)位于相邻两组夹紧块(23)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块(23)的截面为上短下宽的梯形,所述引流槽(24)的截面为上宽下短的梯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用排水倒泥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6)的表面等距设有多组用于起到导流作用的弧形导流槽(18),所述弧形导流槽(18)位于所述导流部(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鸣傅坚张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优顺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