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调控系统包括垃圾仓,第一燃烧室以及第二燃烧室,垃圾仓底部设置有履带式输送板,履带式输送板组成三个区域:暂存区,发酵一区,发酵二区,发酵二区靠近第一燃烧室下方设置有回收装置,回收装置与第二燃烧室连通,履带式输送板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可在垃圾仓底部循环转动,履带式输送板上表面设置循环凸起,循环凸起间的凹槽形成渗沥液收集槽,循环凸起内部中空,形成渗沥液循环通道。将现有的垃圾仓进行设备改进,通过设置履带式输送板作为垃圾的承载和移动装置,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垃圾仓内垃圾静置的方式,结合履带式输送板上设置的渗沥液循环通道,可充分利用垃圾发酵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的渗沥液。的渗沥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领域,具体为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垃圾焚烧是当今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将生活垃圾运送至垃圾焚烧厂后,需要先送入垃圾仓进行存储和发酵脱水,以提高垃圾的燃烧值,减少垃圾中的含水率。现有的垃圾仓通常采用大型空仓配合垃圾吊对存储发酵的垃圾进行抓取移动,垃圾吊对垃圾的抓取主要用于垃圾仓内不同发酵程度垃圾的调控以及发酵达标垃圾送入燃烧室。由于运送至垃圾仓内的垃圾成分不均匀,难以保证相近的发酵程度,在垃圾仓内,不同位置的垃圾发酵程度不同,虽然垃圾的发酵程度主要受发酵时间的影响,但由于垃圾成分不同,分布不均匀,导致垃圾的发酵程度并不严格按照入仓时间呈正相关分布,现有的调控方法有,通过多个垃圾吊,配合温度监测,将垃圾仓内温度达标的垃圾送入燃烧室,将发酵较早的垃圾抓取调整位置,尽量保证仓内垃圾发酵程度的均匀性。但现有的方法会导致调控工作量巨大,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垃圾抓取和位置调整,调控效果不尽人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0004]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包括垃圾仓,第一燃烧室以及第二燃烧室,垃圾仓底部设置有履带式输送板,履带式输送板组成三个区域:暂存区,发酵一区,发酵二区,发酵二区靠近第一燃烧室下方设置有回收装置,回收装置与第二燃烧室连通,履带式输送板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可在垃圾仓底部循环转动,履带式输送板上表面设置循环凸起,循环凸起沿垂直于履带式输送板移动方向延伸,循环凸起间的凹槽形成渗沥液收集槽,循环凸起内部中空,形成渗沥液循环通道,渗沥液循环通道内设置渗沥液循环驱动装置,循环凸起顶部两侧设有孔,相邻履带式输送板间的渗沥液循环通道通过软管连接且在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循环凸起内设置有加热丝。
[0005]进一步地,循环凸起的高度为4
‑
6cm,宽度为2
‑
3cm,凸起顶部为弧形,顶部两侧孔中心距底部的垂直距离为3.5
‑
5cm,孔径为1
‑
1.5cm。
[0006]进一步地,回收装置包括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倾斜设置,且表面设置有过滤孔,传送装置下方设置渗沥液回收装置。
[0007]进一步地,履带式输送板下方设置渗沥液回收装置。
[0008]一种垃圾仓调控方法,其采用上述调控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0009]S1、垃圾入仓,落入履带式输送板上,在暂存区堆积;
[0010]S2、履带式输送板移动,将暂存区的垃圾移动至发酵一区,垃圾进行发酵脱水,产生的渗沥液在渗沥液收集槽内聚集,渗沥液聚集至循环凸起顶部时由孔进入渗沥液循环通道;
[0011]S3、渗沥液驱动装置驱动渗沥液通道内的渗沥液循环流动,使垂直于履带式输送
板移动方向上的垃圾热量均匀扩散;
[0012]S4、履带式输送板移动,将发酵一区的垃圾移动至发酵二区,保持渗沥液循环流动;
[0013]S5、发酵二区的垃圾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垃圾吊抓取发酵二区的垃圾送入第一燃烧室,发酵二区与发酵一区间的电磁阀门打开,发酵一区的渗沥液驱动装置关闭;
[0014]S6、履带式输送板移动,履带式输送板移动上的剩余垃圾、部分渗沥液和污泥落入回收装置,回收装置将回收物输送至第二燃烧室。
[0015]进一步地,在步骤S6中,在第二燃烧室内,回收物先烘干再燃烧。
[0016]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还包括采用加热丝对垃圾进行加热。
[0017]进一步地,当发酵一区的垃圾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后,发酵一区与暂存区间的电磁阀门打开。
[0018]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申请将现有的垃圾仓进行设备改进,通过设置履带式输送板作为垃圾的承载和移动装置,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垃圾仓内垃圾静置的方式,结合履带式输送板上设置的渗沥液循环通道,可充分利用垃圾发酵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对垃圾发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均匀分布,显著提高垃圾发酵的均匀性,使垃圾仓内的垃圾按照进仓时间分布发酵程度,几乎不需要垃圾吊进行移动调控。
[0019]具体地,1、采用履带式输送板组成垃圾底部承载区域,并将整个垃圾仓底部分为三个区域,即暂存区,发酵一区,发酵二区,在暂存区内垃圾由垃圾仓的仓门不断落入垃圾并堆积,当堆积到一定高度及时间后,位于下层的垃圾已达到发酵条件,通过履带式输送板将暂存区的垃圾移动至发酵一区,垃圾继续发酵脱水,产生的渗沥液在履带式输送板表面的渗沥液收集槽内聚集,渗沥液聚集至循环凸起顶部时由孔进入渗沥液循环通道,由此可将垃圾发酵产生的渗沥液部分分离至渗沥液循环通道内,一方面,可以减少发酵过程中的含水率,可促进垃圾发酵的速度,另一方面,将分离出的渗沥液在渗沥液循环通道内通过循环驱动装置进行循环流动,对垃圾底部产生的热量进行均匀分散,由于垃圾的成分不均匀,在同一区域内的垃圾通常存在发酵较早温度升高较快的区域,通过本申请的渗沥液循环,可将其产生的热量分散至其他区域,使热量分散更均匀,减缓发酵早快区域的发酵速度,提高其他区域的发酵速度,从而实现同一区域内的均匀发酵。
[0020]2、在相邻履带式输送板之间的渗沥液循环通道通过软管连接且在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由此增大了循环的区域且可调控循环的范围。特别地,发酵区域二的发酵程度最高,其温度最高,当其满足燃烧要求时,通过垃圾吊将垃圾吊入第一燃烧室进行燃烧,此时履带式输送板上残留的垃圾及渗沥液、污泥仍保留有大量热能,现有技术中并未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这受限于现有的垃圾仓结构及垃圾吊抓取的有限性,本申请中将此时的剩余的热量通过渗沥液循环管道循环至发酵一区,具体循环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由此充分利用了深度发酵产生的过剩热量,将其用于促进发酵一区的发酵速度。同理,当发酵一区内的某区域内发酵程度高于预设值时,可对区域内部进行合理热量调整,甚至是将发酵一区的热量输送至暂存区。
[0021]3、履带式输送板表面的循环凸起,内部中空形成渗沥液循环通道,外部形成渗沥液收集槽,当渗沥液在渗沥液收集槽内收集逐渐增多后,渗沥液中的形成的污泥会沉淀在循环凸起形成的凹槽内,上层为污泥含量较少的渗沥液,逐渐增多的渗沥液由循环凸起顶
部两侧的孔进入循环凸起内部后,即可作为循环介质对热量进行吸收和施放,当履带式输送板移动至垃圾承载平面下方时,大部分残余垃圾和渗沥液、污泥会落入回收装置,但在循环凸起间的凹槽内会残留少部分污泥,该部分污泥在履带式输送板循环回暂存区域时,可为暂存垃圾发酵提供更多的菌群,从而充分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污泥,促进垃圾整体发酵速度。
[0022]4、本申请中将垃圾仓底部淤积剩余的垃圾和污泥进行回收利用,在现有技术中,垃圾被抓取至燃烧室后,剩余的底部垃圾和污泥是无法进行再利用的,这也是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本申请中将抓取后剩余的残留物倾倒至回收装置,回收装置将残留物传送至第二燃烧室,可将污泥和垃圾焚烧,特别地,可在焚烧前先进行烘干,以减少污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仓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仓,第一燃烧室以及第二燃烧室,垃圾仓底部设置有履带式输送板,履带式输送板组成三个区域:暂存区,发酵一区,发酵二区,发酵二区靠近第一燃烧室下方设置有回收装置,回收装置与第二燃烧室连通,履带式输送板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可在垃圾仓底部循环转动,履带式输送板上表面设置循环凸起,循环凸起沿垂直于履带式输送板移动方向延伸,循环凸起间的凹槽形成渗沥液收集槽,循环凸起内部中空,形成渗沥液循环通道,渗沥液循环通道内设置渗沥液循环驱动装置,循环凸起顶部两侧设有孔,相邻履带式输送板间的渗沥液循环通道通过软管连接且在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循环凸起内设置有加热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仓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循环凸起的高度为4
‑
6cm,宽度为2
‑
3cm,凸起顶部为弧形,顶部两侧孔中心距底部的垂直距离为3.5
‑
5cm,孔径为1
‑
1.5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仓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回收装置包括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倾斜设置,且表面设置有过滤孔,传送装置下方设置渗沥液回收装置,优选地,履带式输送板下方设置渗沥液回收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猛,黄宏春,张艳会,张丹丹,郭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