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国平专利>正文

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890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涉及滤光片切换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面盖、底壳,底壳位于面盖内,底壳内装设有线架,线架上装设有U型铁,线架上缠绕有线圈、装设有两个PIN针,线圈两端分别缠绕在其中一个PIN针上,底壳内转动配合有摇柄、滑动配合有麦拉片,麦拉片上嵌合有两个镜片,摇柄下侧装设有插接座,插接座周侧装设有磁铁,摇柄上侧装设有滑杆,滑杆活动配合在麦拉片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简化切换器结构和减少端子线物料,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方便快速组装,通过PIN针插入到面盖内,减少PIN针和外界接触出现氧化、短路的情况发生,降低因PIN针剐蹭、拉扯造成断路不良的概率。路不良的概率。路不良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


[0001]本技术属于滤光片切换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拍摄设备中,为满足在黑暗的环境中拍摄的需求,拍摄设备中都会设置有一滤光片切换器,该滤光片切换器可以使拍摄设备进行白天拍摄模式以及夜间拍摄模式之间的切换,所述滤光片切换器一般包括一用于白天拍摄模式的可见光通片以及一用于夜间拍摄模式的红外光通片。
[0003]现有的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产品的体积较大,且对制造工艺要求比较高,所以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PIN针暴露在外部,易发生氧化或剐蹭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0006]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盖和底壳,所述面盖两侧分别设有侧耳,所述侧耳内设铜螺母,所述面盖在位于没有侧耳的一侧设有插槽,所述侧耳与插槽贯通,所述底壳内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盖(1)和底壳(2),所述面盖(1)两侧分别设有侧耳(106),所述侧耳(106)内设铜螺母(11),所述面盖(1)在位于没有侧耳(106)的一侧设有插槽(102),所述侧耳(106)与插槽(102)贯通,所述底壳(2)内设有放置槽(202),所述放置槽(202)一侧延申出插板(203),所述放置槽(202)内设有线架半成品,所述线架半成品包括一对水平设置在插板(203)两外侧的PIN针(4),在插板(203)插于插槽(102)内,所述PIN针(4)插设于铜螺母(11)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架半成品包括线架(3)、线圈(5)和U型铁(6),所述线架(3)包括绕线轴部(31)和设于绕线轴部两端的PIN针座(32),所述绕线轴部(31)位于放置槽(202)内,两端所述PIN针座(32)凸设于放置槽(202)外,所述PIN针座(32)上具有PIN针插孔(33),所述PIN针(4)插设于PIN针插孔(33)后平行于插板(203)两侧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绕线轴部(31)和PIN针座(32)间分别设置有挡线墙(34),所述线圈(5)位于两个挡线墙(34)之间,且绕线轴部(31)、挡线墙(34)和PIN针座(32)一体注塑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引线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部(31)中部开设有贯穿绕线轴部(31)前后的铁芯安装通孔(35),所述绕线轴部(31)上在铁芯安装通孔(35)末端设有插脚限位槽(36),所述U型铁(6)包括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弹性插脚(61)和第二弹性插脚(62),第一弹性插脚(61)插于铁芯安装通孔(35)内,第一弹性插脚(61)的末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刘国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