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涉及船舶救援技术领域,包括主体和空压机,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底座,且主体的内部设有过渡舱室和主舱室,所述主舱室内部的底部设有开口,通过开口用于在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所述空压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管连接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有输气管,两组所述输气管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渡舱室和主舱室连通,所述过渡舱室的外侧设有外过渡门,所述主舱室靠近过渡舱室的一侧设有内过渡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主体通过底座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在主舱室内的开口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从而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避免了潜水员下潜救援的麻烦,提高了救援效率。救援效率。救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救援
,尤其涉及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针对倒扣船舶救援的工艺方法迫切需要储备;而现有技术中,缺乏快速应对船舶倒扣的方法,一般都需要潜水员下潜进入倒扣船腔内救援,耗费时间,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该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可从倒扣船的顶部开孔直接下到船体内救人,避免了只能通过潜水员下潜进入倒扣船腔内救援的麻烦。
[0004]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包括主体和空压机,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底座,且主体的内部设有过渡舱室和主舱室,所述主舱室内部的底部设有开口,通过开口用于在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所述空压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管连接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有输气管,两组所述输气管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渡舱室和主舱室连通,所述过渡舱室的外侧设有外过渡门,所述主舱室靠近过渡舱室的一侧设有内过渡门。
[0005]进一步改进在于:两组所述输气管上均设有单向阀,且所述输气管为柔性管材。
[000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座为钛合金座体,且底座的底部边缘处设有橡胶,所述底座配合橡胶用于吸附在倒扣船底上部并密封。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体由柔性膜和骨架组成,所述骨架加装在所述柔性膜的外侧。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骨架由多组铝合金膨胀杆组成,且骨架下端与底座连接,所述柔性膜的厚度为1.3
‑
1.5mm。
[0009]一种倒扣船救援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船舶遇险倒扣事故发生后,将救援装置运输到倒扣船旁,吊至救援母船;步骤二:展开骨架,将其与底座连接,将底座吸附到倒扣船顶部;步骤三:展开柔性膜,构成主体,连接空压机,通过输气管分别补气至过渡舱室和主舱室,进行加压;步骤四:救援人员开外过渡门,进入过渡舱室,关闭外过渡门,然后开启内过渡门,进入主舱室,关闭内过渡门;步骤五:操作开孔设备,在开口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步骤六:救援人员通过开的孔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人员救出上到主舱室,再到达外界。
[00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将骨架下端与底座直接快速焊接,保证强度,且步骤二中,选择相对平整光滑的区域,将底座吸附到倒扣船顶部。
[00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连接空压机,将主舱室气压加至1.5ar,将过渡舱室气压加至1.25Bar,并在后续将气压恒定在该设定值。
[00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六中,人员救出从主舱室到达外界的流程为:先开内过渡门,人员进入过渡舱室,关闭内过渡门,人员再开启外过渡门,到达外界,关闭外过渡门。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将主体通过底座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在主舱室内的开口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从而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避免了潜水员下潜救援的麻烦,提高了救援效率。
[0014]2、本专利技术只需吊至救援母船,展开骨架与底座直接快速焊接,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再展开柔性膜,构成主体,连接空压机即可,便携式救援工具,可高效地进行救援,提高了救援的快速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A处示意图。
[0016]其中:1、主体;2、空压机;3、底座;4、过渡舱室;5、主舱室;6、开口;7、三通管;8、输气管;9、外过渡门;10、内过渡门;11、单向阀;12、柔性膜;13、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8]实施例一根据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包括主体1和空压机2,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有底座3,且主体1的内部设有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所述主舱室5内部的底部设有开口6,通过开口6用于在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所述空压机2的输出端通过导管连接有三通管7,且三通管7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有输气管8,两组所述输气管8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连通,所述过渡舱室4的外侧设有外过渡门9,所述主舱室5靠近过渡舱室4的一侧设有内过渡门10。使用时,将底座3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将主体1连接空压机2,通过输气管8分别补气至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进行加压,救援人员进入主舱室5,操作开孔设备,在开口6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
[0019]两组所述输气管8上均设有单向阀11,且所述输气管8为柔性管材。单向阀11的作用为,避免输气管8内气流回流,保证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气压恒定在设定值.所述底座3为钛合金座体,更加坚韧,且底座3的底部边缘处设有橡胶,所述底座3配合橡胶用于吸附在倒扣船底上部并密封。
[0020]所述主体1由柔性膜12和骨架13组成,所述骨架13加装在所述柔性膜12的外侧。所述骨架13由多组铝合金膨胀杆组成,且骨架13下端与底座连接,所述柔性膜12的厚度为
1.4mm。
[0021]在柔性膜12的外面加装轻质铝合金膨胀杆,增强膜材的承压能力,多组铝合金膨胀杆,间距1m。柔性膜12厚度1.4mm,破断强度9000N/5cm,柔性膜12和骨架13的复合强度为:铝合金的弯曲强度远大于膜材料的弯曲强度,用于定型支撑。通过多组铝合金膨胀杆的分段间隔,减小膜材的变形,从而减小曲率半径。柔性膜12的曲率半径:R=1m,膜材的强度为9000N/5cm,根据公式F=P*R得出:该结构的最大充气压强为:P=180Kpa(无安全倍数余量)。综上,尺寸稳定,便于固定安装。
[0022]实施例二根据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倒扣船救援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船舶遇险倒扣事故发生后,将救援装置运输到倒扣船旁,吊至救援母船;步骤二:展开骨架13,将骨架13下端与底座3直接快速焊接,保证强度,选择相对平整光滑的区域,将底座3吸附到倒扣船顶部;步骤三:展开柔性膜12,构成主体1,连接空压机2,通过输气管8分别补气至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进行加压,将主舱室5气压加至1.5ar,将过渡舱室4气压加至1.25Bar,并在后续将气压恒定在该设定值;整个过程,空压机2补气系统具有智能控制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气压恒定在设定值的功能;步骤四:救援人员开外过渡门9,进入过渡舱室4,关闭外过渡门9,然后开启内过渡门10,进入主舱室5,关闭内过渡门10;步骤五:操作开孔设备,在开口6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步骤六:救援人员通过开的孔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人员救出上到主舱室5,先开内过渡门10,人员进入过渡舱室4,关闭内过渡门10,人员再开启外过渡门9,到达外界,关闭外过渡门9。
[0023]本专利技术将主体1通过底座3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在主舱室5内的开口6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包括主体(1)和空压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有底座(3),且主体(1)的内部设有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所述主舱室(5)内部的底部设有开口(6),通过开口(6)用于在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所述空压机(2)的输出端通过导管连接有三通管(7),且三通管(7)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有输气管(8),两组所述输气管(8)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渡舱室(4)和主舱室(5)连通,所述过渡舱室(4)的外侧设有外过渡门(9),所述主舱室(5)靠近过渡舱室(4)的一侧设有内过渡门(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输气管(8)上均设有单向阀(11),且所述输气管(8)为柔性管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为钛合金座体,且底座(3)的底部边缘处设有橡胶,所述底座(3)配合橡胶用于吸附在倒扣船底上部并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由柔性膜(12)和骨架(13)组成,所述骨架(13)加装在所述柔性膜(12)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3)由多组铝合金膨胀杆组成,且骨架(13)下端与底座连接,所述柔性膜(12)的厚度为1.3
‑
1.5mm。6.一种倒扣船救援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东荣,蒋哲,胡建,俞士明,周怡和,吴明哲,莫金飞,徐馨,戴青,李德鹏,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