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405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放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超级电容C5和超级电容C6;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包括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超级电容C5的一端与超级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与超级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超级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源模块与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和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分别与外设的物联融合终端电连接。采用超级电容组作为电能存储介质,解决了备用电源无法充电循环使用问题,以及充电电池带来的充电寿命次数的限制,可有效改善了适用环境的一定局限性,以及温度变化所带来的电压变动。变化所带来的电压变动。变化所带来的电压变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充放电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物联融合终端在市电断电后,多使用锂

亚硫酰氯电池作为设备上传告警数据的备用电源,其优点是容量大,低自放电率,但不可充电,且受使用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低温下可能存在电池电压降低,还有部分设备使用锂充电电池作为市电断电后的备用电源,虽解决了无法充电的问题,但存在适用环境温度范围小,充电时发热问题,充电寿命等因素,导致设备备用电源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并且能够解决备用电源无法充电循环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超级电容C5和超级电容C6;
[0006]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包括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
[0007]所述超级电容C5的一端与超级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与超级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超级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0008]所述电源模块与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和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分别与外设的物联融合终端电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和电容C4;
[0010]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0011]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四引脚、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4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
[0012]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和外设的3.3V电源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还包括电容C1、电容C3、电阻R3、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6和电阻R17;
[0014]所述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三引脚、第八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五引脚和外设的3.3V电源电连接;
[0015]所述电容C3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二引脚电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引脚电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0016]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九引脚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引脚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
[0017]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七引脚电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引脚电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
[0018]进一步的,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还包括电感L4和电阻R15;
[0019]所述电感L4的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二十引脚和第二十一引脚电连接,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六引脚和第十七引脚电连接;
[0020]所述电阻R15的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引脚电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
[0021]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稳压芯片IC1、共模扼流圈L1、二极管D1、稳压管D2、保险丝F1、电源接口DC1、压敏电阻R5、电阻R8、电容C22、电容C23和电容C27;
[0022]所述电源接口DC1的第一引脚与保险丝F1的一端电连接,保险丝F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R5的一端、稳压管D2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正极电连接,压敏电阻D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电容C27的一端、稳压管D2的另一端和共模扼流圈L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容C27的另一端均接地,二极管D1的正极与共模扼流圈L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共模扼流圈L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容C22的一端、电容C23的一端、稳压芯片IC1的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电连接,共模扼流圈L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电容C22的另一端和电容C23的另一端电连接。
[0023]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磁珠L2、电感L3、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电阻R6、电阻R7、电阻R9、电容C21、电容C24、电容C25和电容C26;
[0024]所述稳压芯片IC1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21的一端、电感L3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电连接,电容C21的另一端与稳压芯片IC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
[0025]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电容C24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电容C26的一端和磁珠L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稳压芯片IC1的第三引脚、电阻R9的一端和电容C24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
[0026]所述磁珠L2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
[00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超级电容组作为电能存储介质,解决了备用电源无法充电循环使用问题,以及充电电池带来的充电寿命次数的限制,常温环境下用恒定电流使超级电容器在额定电压及半额定电压间可循环充电50万次远远高于充电电池寿命。采用超级电容组作为电能存储介质,可有效改善了适用环境的一定局限性,以及温度变化所带来的电压变动。
附图说明
[0028]图1所示为电源模块的电路连接图;
[0029]图2所示为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和超级电容组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31]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超级电容C5和超级电容C6;
[0032]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包括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
[0033]所述超级电容C5的一端与超级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与超级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超级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0034]所述电源模块与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和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分别与外设的物联融合终端电连接。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超级电容C5和超级电容C6;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包括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所述超级电容C5的一端与超级电容C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与超级电容C5的另一端电连接,超级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模块与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和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分别与外设的物联融合终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和电容C4;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四引脚、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4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和外设的3.3V电源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边缘物联融合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充放电模块还包括电容C1、电容C3、电阻R3、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6和电阻R17;所述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三引脚、第八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五引脚和外设的3.3V电源电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二引脚电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引脚电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九引脚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引脚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七引脚电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器U1的第十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健翁斌陈煌林智炳程春松杨晋鑫林明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电合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