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包括:步骤1: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步骤2: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步骤3: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步骤4: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通过解析用户需求,并进行数据包与数据来源地址的一致分析,便于有效的向不同的数据包植入不同的追踪种子,方便后续对数据的有效溯源。方便后续对数据的有效溯源。方便后续对数据的有效溯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种子植入以及溯源追踪
,特别涉及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数据溯源技术就是在数据库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其基本触发点时帮助人们确定数据仓库中各项数据的来源。
[0003]在日常生活中,在根据用户的需求调取数据的过程中,一般是从海量数据库中调取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会不清楚数据的来源,当有些数据出现异常时,由于来源不清楚,导致异常处理的效率低下。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用以通过解析用户需求,并进行数据包与数据来源地址的一致分析,便于有效的向不同的数据包植入不同的追踪种子,方便后续对数据的有效溯源。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包括:步骤1: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步骤2: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步骤3: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步骤4: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
[0007]优选的,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包括:获取所述需求解决平台采集的历史需求、基于每个历史需求的匹配需求数据以及在采集对应历史需求的过程中所述需求解决平台采集到的历史信息;对所述历史信息进行信息拆分,获取每个拆分信息对应的第一历史来源,同时,确定对应历史需求所对应的匹配需求数据的第二历史来源;将所述第一历史来源与第二历史来源进行交集处理,得到交集来源;计算每个历史需求对应的第一历史有效系数;其中,表示第一历史来源;表示第二历史来源;表示交集来源;根据获取的每个历史需求所对应的第一历史有效系数,构建系数集合;提取所述系数集合中的集中系数,并统计每个集中系数对应的集中来源的第一个
数;基于获取的所有第一个数,构建数值阵列,并分析所述数值阵列中趋于平缓的第一数值;统计所述初始数据的初始来源的第二个数;当所述第一数值的个数为1个时,将所述第一数值作为第一比较数值;获取所述第一比较数值与第二个数的第一比值,当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预设比值时,确定所述初始来源的数据来源地址;当所述第一数值的个数为多个时,分析每个趋于一致数值的个数,并筛选最大个数对应的第二数值,并作为第二比较数值;获取所述第二比较数值与第二个数的第二比值,当第二比值大于第二预设比值时,确定所述初始来源的数据来源地址。
[0008]优选的,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包括:按照需求解析模型,对所述用户需求进行解析,获取得到若干子需求;根据每个子需求的需求属性,从属性数据库中匹配得到数据包。
[0009]优选的,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包括:确定每个数据包的允许包来源地址;将每个允许包来源地址都存在一致的数据来源地址,则判定对应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为0;否则,按照地址拆分规则,对不一致的允许包来源地址进行第一拆分,对每个数据来源地址进行第二拆分;将第一拆分结果分别与每个第二拆分结果进行匹配,构建匹配阵列T;其中,表示对应第一拆分结果与第i1个第二拆分结果的匹配值,且i1的取值为1,2,3,...,n1;筛选匹配阵列T中的最大值;当时,将的结果作为置换可能性;当时,将的结果作为置换可能性;否则,将的结果作为置换可能性。
[0010]优选的,还包括:计算匹配值:
其中,表示对应第一拆分结果中的j1个结果指标值;表示对应第i1个第二拆分结果中的j1个结果指标值;sim表示相似度符号;m1表示预先设定存在的结果指标个数。
[0011]优选的,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包括:当所述置换可能性不为0时,按照所述置换可能性对应的比较标准,从标准数据库中匹配对应的置换区间,其中,所述置换区间中的每个置换值都存在匹配的追踪种子;将所述置换可能性与对应置换区间进行匹配,得到对应的追踪种子。
[0012]优选的,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包括:当所述置换可能性为0时,根据对应数据包的包类型,从类型
‑
种子数据库调取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
[0013]优选的,按照需求解析模型,对所述用户需求进行解析,获取得到若干子需求,包括:获取所述需求解析模型的模型层,并根据历史日志确定对应模型层的历史解析流程以及所述历史解析流程中的解析事件、解析参与度和解析可靠度;基于所述解析事件、解析参与度以及解析可靠度,判定对应模型层是否需要调整,将对应模型层的需调整信息保留;根据每个模型层的需要调整信息以及对应模型层的调整因子,确定调整次数;根据预先设置的所述需求解析模型中每个模型层的层权重,得到最大层权重对应的第一调整次数以及最大调整次数对应的匹配层权重;当所述匹配层权重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权重,此时,按照最大调整次数对对应需求解析模型进行对应次数的优化调整;否则,按照第一调整次数对对应需求解析模型进行对应次数的优化调整;基于优化调整后的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解析,得到若干子需求。
[0014]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步骤2: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步骤3: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步骤4: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
[0019]该实施例中,需求解决平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平台接收的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为了该需求匹配相应的资源,且在调取资源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相应的追踪种子,比如,需求解析之后确定存在数据包1、2、3,且数据包是为了调取匹配的资源,且可以从类型区分以及大致的调取位置来区分。
[0020]该实施例中,初始数据指的是该平台在接收到用户需求前后时间段内所接收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步骤2: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步骤3: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步骤4:根据所述置换可能性,向对应数据包植入相应的追踪种子,实现溯源追踪。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需求解决平台收集初始数据,并向所述初始数据导入数据来源地址,包括:获取所述需求解决平台采集的历史需求、基于每个历史需求的匹配需求数据以及在采集对应历史需求的过程中所述需求解决平台采集到的历史信息;对所述历史信息进行信息拆分,获取每个拆分信息对应的第一历史来源,同时,确定对应历史需求所对应的匹配需求数据的第二历史来源;将所述第一历史来源与第二历史来源进行交集处理,得到交集来源;计算每个历史需求对应的第一历史有效系数;其中,表示第一历史来源;表示第二历史来源;表示交集来源;根据获取的每个历史需求所对应的第一历史有效系数,构建系数集合;提取所述系数集合中的集中系数,并统计每个集中系数对应的集中来源的第一个数;基于获取的所有第一个数,构建数值阵列,并分析所述数值阵列中趋于平缓的第一数值;统计所述初始数据的初始来源的第二个数;当所述第一数值的个数为1个时,将所述第一数值作为第一比较数值;获取所述第一比较数值与第二个数的第一比值,当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预设比值时,确定所述初始来源的数据来源地址;当所述第一数值的个数为多个时,分析每个趋于一致数值的个数,并筛选最大个数对应的第二数值,并作为第二比较数值;获取所述第二比较数值与第二个数的第二比值,当第二比值大于第二预设比值时,确定所述初始来源的数据来源地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解析用户需求,确定每个子需求对应匹配的数据包,包括:按照需求解析模型,对所述用户需求进行解析,获取得到若干子需求;根据每个子需求的需求属性,从属性数据库中匹配得到数据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种子植入及溯源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来源地址与对应数据包进行一致分析,确定每个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包括:确定每个数据包的允许包来源地址;将每个允许包来源地址都存在一致的数据来源地址,则判定对应数据包的置换可能性为0;
否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鸿钟,李世亮,汪广锐,张桂银,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比特信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