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744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第一触点组件、推动杆和第一弹性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推动杆包括杆部、底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底部连接于杆部轴向的一端,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连接于底部,且沿着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一动簧片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沿着杆部的轴向,第一动簧片相对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动簧片分别与第一通孔的孔壁和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接;第一弹性件设于第一动簧片和底部之间,用于向第一动簧片施加朝着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弹性力。弹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控制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0003]继电器的触点闭合过程中,推动杆驱动动簧片朝着静簧片的方向移动,直至动簧片与静簧片接触。继电器的触点分离过程中,推动杆驱动动簧片朝着远离静簧片的方向,直至推动杆移动至初始位置。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连接结构不够稳定,导致在触点分离过程中,动簧片的运动并不平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动簧片运动不稳定的问题。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第一触点组件、推动杆和第一弹性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推动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簧片移动,以与所述第一静簧片接触或分离;所述推动杆包括杆部、底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底部连接于所述杆部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连接于所述底部,且沿着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动簧片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第一动簧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簧片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接;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底部之间,用于向所述第一动簧片施加朝着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动触点,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侧部背向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一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二侧部背向所述第一侧部的一侧。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动簧片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的位置对应;
[0009]在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动簧片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的预定位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侧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止挡面;
[0011]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面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面抵接。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一动簧片朝向所述第一静簧片的一侧表面。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二触点组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动簧片和第二静簧片;
[0014]所述推动杆还包括间隔部、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背向所述底部的一端,所述第四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部背向所述底部的一端,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之间;所述第三侧部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侧部具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动簧片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并且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第二动簧片相对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动簧片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和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壁抵接;
[0015]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动簧片和所述间隔部之间,用于向所述第二动簧片施加朝着所述第三位置移动的弹性力。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底部、所述间隔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合围成一空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不与所述空腔连通。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动触点,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三侧部背向所述第四侧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动触点位于所述第四侧部背向所述第三侧部的一侧。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动簧片的一侧凸设有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三侧部的位置对应,所述第四定位部与所述第四侧部的位置对应;
[0019]在所述第二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动簧片通过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的预定位置。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三侧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部的一侧具有第三止挡面,所述第四侧部朝向所述第三侧部的一侧具有第四止挡面;
[0021]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三止挡面抵接,所述第四定位部与所述第四止挡面抵接。
[002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二动簧片朝向所述第二静簧片的一侧表面。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杆部、所述底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为一体结构。
[0024]上述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第一通孔的孔壁与第一动簧片抵接的位置相当于一个力的作用点,第二通孔的孔壁与第一动簧片抵接的位置相当于另一个力的作用点,通过设置两个力的作用点,且两个力的作用点沿着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动簧片所受推动杆的作用力的受力面积更大,使得推动杆带动第一动簧片移动时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0026]图1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继电器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上盖。
[0027]图2示出的是图1中沿A

A的剖视图。
[0028]图3示出的是图2中沿B

B的剖视图。
[0029]图4示出的是推动杆的示意图。
[0030]图5示出的是推动杆、触点组件和轭铁板组装后的主视示意图。
[0031]图6示出的是推动杆、触点组件和轭铁板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0032]图7示出的是图5的侧视示意图。
[0033]图8示出的是图7中沿C

C的剖视图。
[0034]图9和图10示出的是第一弹性件的两个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0035]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6]10、底座
[0037]20、推杆机构
[0038]210、推动杆
[0039]211、杆部
[0040]212、底部
[0041]213、第一侧部
[0042]2131、第一通孔
[0043]2132、第一止挡面
[0044]214、第二侧部
[0045]2141、第二通孔
[0046]2142、第二止挡面
[0047]215、间隔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推动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簧片移动,以与所述第一静簧片接触或分离;所述推动杆包括杆部、底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底部连接于所述杆部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连接于所述底部,且沿着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动簧片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第一动簧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簧片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接;以及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底部之间,用于向所述第一动簧片施加朝着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弹性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动触点,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侧部背向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一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二侧部背向所述第一侧部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的位置对应;在所述第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动簧片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的预定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侧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面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面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一动簧片朝向所述第一静簧片的一侧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二触点组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动簧片和第二静簧片;所述推动杆还包括间隔部、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仲波代文广钟叔明何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