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330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一种通气单元,具备:通气体,容许气体在壳体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流通;支承构件,支承通气体,并且装接于形成于壳体的开口部;以及密封构件,配置于壳体的开口部的周围的外表面与支承构件之间,而密封支承构件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该通气单元在装接于壳体的开口部的状态下经由通气体进行壳体的外侧与内侧之间的通气,支承构件具有装配密封构件的装配部和设置于装配部的周围的壁部,在密封构件装接于支承构件与壳体之间的状态下,密封构件与支承构件的壁部中的外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以上。壁部中的外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以上。壁部中的外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通气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气单元。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提出了一种容许空气在汽车用的电池组等电装部件的壳部内与外部之间出入的通气部件。
[0003]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气部件包括:形成为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防爆阀壳部、密封该防爆阀壳部与电池组壳部之间的O型环、以关闭防爆阀壳部的中央开口部的方式装配于壳部的圆形的片状的通气膜、以及重叠配置于该通气膜的外侧的圆形板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护罩。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82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装接于汽车的电装部件的通气单元(通气部件)中,为了抑制从电装部件的壳体与支承通气膜的构件之间的间隙浸入水等,在电装部件的壳体与支承通气膜的构件之间设置O型环等密封构件。然而,在由高压水喷射进行的洗车作业中,高压水与密封构件直接接触,恐怕会导致密封构件发生变形。然后,当密封构件发生了变形时,恐怕会导致水等浸入壳体内。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水等浸入壳体内的通气单元。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基于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气单元1,具备:通气体10,容许气体在壳体120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流通;支承构件20,支承所述通气体10,并且装接于形成于所述壳体120的开口部121;以及密封构件30,配置于所述壳体120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外表面120a与所述支承构件20之间,而密封该支承构件20与该壳体120之间的间隙,所述通气单元1通过装接于所述壳体120的所述开口部121而经由所述通气体10进行所述壳体120的外侧与内侧之间的通气,其中,所述支承构件20具有装配所述密封构件30的装配部224和设置于该装配部224的周围的壁部21,在所述密封构件30装接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与所述壳体120之间的状态下,该密封构件30与该支承构件20的所述壁部21中的外面21a之间的距离为5.0mm以上。
[0012]在此,也可以是,所述支承构件20的所述壁部21中的与所述壳体120的所述外表面120a对置的部位223与该外表面120a平行,所述外面21a与该外表面120a垂直。
[0013]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支承构件20装接于所述壳体120的开口部121的状态下,所述壁部21中的与该壳体120的所述外表面120a对置的部位223与该外表面120a的距离为0.05mm~2.0mm。
[0014]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密封构件30是线径为2.4mm的环状的构件。
[0015]此外,也可以是,还具备通气构件250,所述通气构件250在作为所述壳体120内的压力的内压比作为该壳体120外的压力的外压高规定压力以上时,容许从该壳体120内向该壳体120外的通气,在该内压与该外压的压力差小于该规定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恢复为阻止通气的状态。
[0016]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通气体10在所述内压与所述外压的压力差小于所述规定压力的情况下也容许气体在所述壳体120内与该壳体120外之间流通。
[0017]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中的上述附图标记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时例示性地附加的,本专利技术不被该附图标记限定。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水等浸入壳体内的通气单元。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搭载有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电池组的车辆的概略构成的图。
[0021]图2是表示电池组的概略构成的图。
[0022]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立体图。
[0023]图4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部件的立体图。
[0024]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剖视图。
[0025]图6是示出高压耐水试验结果的图。
[0026]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立体图。
[0027]图8是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部件的立体图。
[0028]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的剖视图。
[0029]图10是表示防爆阀打开第一流路R1的状态的图。
[0030]图11的(a)是表示将内压调整部件插入保持构件前的状态的图。图11的(b)是表示将内压调整部件插入保持构件后的状态的图。
[0031]图12是表示检查了防爆阀的功能后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3]<第一实施方式>
[0034]图1是表示搭载有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1的电池组100的车辆200的概略构成的图。图1是从侧面观察车辆200的图。
[0035]图2是表示电池组100的概略构成的图。
[0036]车辆200具备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前部的马达单元201和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底部并向马达单元201供给电力的电池组100。车辆200是通过马达单元201输出的驱动力驱动前轮的电动汽车。
[0037]电池组100具备电池110、控制电池110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检测电池110的状态的各种传感器(未图示)以及容纳电池110和控制装置的壳体120。
[0038]此外,电池组100具备装接于壳体120、并且调整壳体120的内部的压力与壳体120的外部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的通气单元1。通气单元1以中心线C的方向(以下,有时会称为“中心线方向”。)与地面水平的方式装接于壳体120。
[0039]{通气单元1}
[0040]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1的立体图。图4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1的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单元1的剖视图。以下,有时会将图3~图5的上侧称为“上方”,将下侧称为“下方”。
[0041]通气单元1具备作为容许气体在壳体120的外部(外侧)与壳体120的内部(内侧)之间流通的通气体的一例的通气膜10。此外,通气单元1具有作为支承通气膜10并且装接于插入孔121的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支承体20,该插入孔121作为形成于壳体120的开口部的一例。此外,通气单元1具有作为配置于壳体120的插入孔121的周围的外表面120a与支承体20之间并且密封支承体20与壳体12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的一例的O型环30。此外,通气单元1具有保护通气膜10的罩40,以使高压水等不直接接触通气膜10。
[00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通气单元是“通过装接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而经由所述通气体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与内侧之间进行通气”的构件,但是通气单元1装接于壳体120的插入孔121,从而将壳体120的外侧与内侧连接的唯一的通气路形成为被通气膜10覆盖的构造,因此壳体120的外侧与内侧经由通气膜10进行通气。
[0043]《支承体20》
[0044]支承体20具有圆盘状的圆盘状部21和插入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通气单元,具备:通气体,容许气体在壳体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流通;支承构件,支承所述通气体,并且装接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开口部;以及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而密封该支承构件与该壳体之间的间隙,所述通气单元通过装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而经由所述通气体进行所述壳体的外侧与内侧之间的通气,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具有装配所述密封构件的装配部和设置于该装配部的周围的壁部,在所述密封构件装接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状态下,该密封构件与该支承构件的所述壁部中的外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单元,其中,所述支承构件的所述壁部中的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对置的部位与该外表面平行,所述外面与该外表面垂直。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山雄介矢野阳三植村高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