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6282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茶叶翻炒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胆,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有茶叶翻炒机构;所述茶叶翻炒机构包括:第一机箱,固定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机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第一转杆,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转杆的一端贯穿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机箱的外壁并向第一机箱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转杆的延伸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设置茶叶翻炒机构,启动电机第一转杆正转带动内胆正转,第二转杆反转带动搅拌叶反转,可以充分的对茶叶进行翻炒,提升茶叶的翻炒质量。提升茶叶的翻炒质量。提升茶叶的翻炒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茶叶翻炒
,具体为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0003]如公开号为:CN215736684U提出的,现有的茶叶翻炒装置,其效率普遍较低,一般是将茶叶倒入容器内,通过搅拌轴对茶叶进行翻炒;
[0004]但是:翻炒过程中茶叶中的杂质难以分离,后续还需要继续筛分处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胆,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有茶叶翻炒机构;
[0009]所述茶叶翻炒机构包括:
[0010]第一机箱,固定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机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
[0011]第一转杆,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转杆的一端贯穿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机箱的外壁并向第一机箱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转杆的延伸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内胆的外壁;
[0012]第一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转杆的外壁上;
[0013]第一传动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上;
[0014]第二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为正齿轮啮合;
[0015]第二传动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上;
[0016]两个链轮,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的外壁上,两个所述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0017]第三传动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三传动杆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的外壁并向内部延伸;
[0018]两个第一锥齿轮,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二传动杆和第三传动杆的外壁上,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
[0019]第二转杆,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内胆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转杆的一端贯穿内胆的内壁并向外延伸;
[0020]两个第二锥齿轮,分别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三传动杆和所述第二转杆延伸端的外壁上,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
[0021]搅拌叶,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转杆的外壁上,所述搅拌叶设置有若干个。通过设置茶叶翻炒机构,启动电机带动第一转杆正转,通过第一齿轮配合第二齿轮使得第一传动杆反转,通过两个链轮配合链条传动使得第二传动杆反转,通过两个第一锥齿轮、第三传动杆配合两个第二锥齿轮传动使得第二转杆反转,第一转杆正转带动内胆正转,第二转杆反转带动搅拌叶反转,从而充分的对茶叶进行翻炒。
[0022]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内还设置有过滤机构;
[0023]所述过滤机构包括:
[0024]滤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内胆开设的通孔上;
[0025]两个滑块,分别滑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开设的两个滑槽上;
[0026]接料抽屉,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滑块的外壁上,所述接料抽屉的表面安装有第一把手。通过设置过滤机构,茶叶在进行翻炒过程中,茶叶中的杂质会通过滤板落入接料抽屉中,从而将茶叶与杂质分离,设置接料抽屉方便将杂质取出。
[0027]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机箱,所述第二机箱内固定安装有热烘机,所述热烘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出风罩,所述出风罩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所述装置主体的顶部设置有两个排气管,两个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密封盖。通过设置热烘机配合出风罩,可持续向装置主体内充入热空气,从而去除茶叶中的水分,热风吹向内胆,通过两个排气管排出装置主体。
[0028]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所述装置主体的正面通过合页铰接连接有门体,所述门体的表面安装有第二把手。通过设置支撑架可以对装置主体进行支撑,通过设置门体,方便将装置主体打开。
[0029]优选的,所述内胆上开设有活动门,通过在内胆上开设活动门可以方便内胆进行上料和取料。
[0030]优选的,所述滤板设置有两个。通过设置两个滤板,可以更好的将杂质与茶叶分离开。
[0031](三)有益效果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33]1、该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通过设置茶叶翻炒机构,启动电机第一转杆正转带动内胆正转,第二转杆反转带动搅拌叶反转,可以充分的对茶叶进行翻炒,提升茶叶的翻
炒质量。
[0034]2、该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通过设置过滤机构,茶叶在进行翻炒过程中,茶叶中的杂质会通过滤板落入接料抽屉中,从而将茶叶与杂质分离,设置接料抽屉方便将杂质取出。
附图说明
[003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36]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
[0037]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内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9]图中:1、装置主体;2、内胆;3、茶叶翻炒机构;4、过滤机构;5、第二机箱;6、热烘机;7、出风罩;8、排气管;9、支撑架;10、门体;11、活动门;301、第一机箱;302、第一转杆;303、第一齿轮;304、第一传动杆;305、第二齿轮;306、第二传动杆;307、链轮;308、第三传动杆;309、第一锥齿轮;310、第二转杆;311、第二锥齿轮;312、搅拌叶;401、滤板;402、滑块;403、接料抽屉。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1]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加工用翻炒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胆(2),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内设置有茶叶翻炒机构(3);所述茶叶翻炒机构(3)包括:第一机箱(301),固定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1)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机箱(3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第一转杆(302),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转杆(302)的一端贯穿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机箱(301)的外壁并向第一机箱(301)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转杆(302)的延伸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转杆(3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内胆(2)的外壁;第一齿轮(303),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转杆(302)的外壁上;第一传动杆(304),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壁上;第二齿轮(305),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杆(304)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齿轮(303)和第二齿轮(305)为正齿轮啮合;第二传动杆(30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壁上;两个链轮(307),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一传动杆(304)和第二传动杆(306)的外壁上,两个所述链轮(307)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三传动杆(30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装置主体(1)的外壁上,所述第三传动杆(308)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1)的外壁并向内部延伸;两个第一锥齿轮(309),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二传动杆(306)和第三传动杆(308)的外壁上,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309)相互啮合;第二转杆(310),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内胆(2)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转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坤张清海陈蔚杨拓
申请(专利权)人:利川市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