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出气通道,雾化芯支架,雾化芯和底盖;所述出气通道位于所述雾化器中间,其下端与所述雾化芯支架上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通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雾化芯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储液仓;所述雾化芯支架还包括进液口;所述进液口的下方设置雾化芯安装仓,所述雾化芯安装仓内安装所述雾化芯;所述底盖位于所述雾化芯下方,且所述底盖与所述雾化芯之间还包括雾化室;所述底盖上还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置进气栅;所述进气栅上包括若干小孔,且所述进气栅为中间高、周围低的拱形。高、周围低的拱形。高、周围低的拱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雾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雾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
技术介绍
[0002]本技术中的雾化指将液体气化成气溶胶,达到可供人们通过口、鼻吸入的状态。雾化在雾化治疗机等医疗辅助设备、家居车载空气质量改善设备以及电子烟等产品中有广泛的应用。
[0003]雾化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对雾化器的吸嘴施加负压,使外部气流先从雾化器的进气口进入雾化器内部,然后由吸嘴出流出雾化器。在气流流经雾化器内部过程中,雾化器内部的雾化芯加热雾化液使之气化,气化后的雾化液与进入雾化器内的空气气流混合形成气溶胶,一起从吸嘴流出雾化器。
[0004]雾化芯及用于安装雾化芯的支架是雾化器的核心部件,两者的结构决定了雾化器内的气路、雾化室结构,从而影响雾化的效率。现有技术中雾化芯及雾化芯支架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如CN115124837A所公开。该雾化器的进气口及气路设计存在缺陷,使气化后的雾化液与空气气流无法更充分的混合,造成雾化液容易冷凝,且冷凝后容易堵塞气路影响雾化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出气通道,雾化芯支架,雾化芯和底盖;所述出气通道位于所述雾化器中间,其下端与所述雾化芯支架上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通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雾化芯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储液仓;所述雾化芯支架还包括进液口;所述进液口的下方设置雾化芯安装仓,所述雾化芯安装仓内安装所述雾化芯;所述底盖位于所述雾化芯下方,且所述底盖与所述雾化芯之间还包括雾化室;所述底盖上还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置进气栅;所述进气栅上包括若干小孔,且所述进气栅为中间高、周围低的拱形。
[0006]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小孔的孔径为0.2~0.7mm。
[0007]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小孔为均匀分布。
[0008]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进气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雾化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
[0009]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投影为矩形。
[0010]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矩形的面积小于10平方毫米。
[0011]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小孔均为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气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轴对称图形,以所述对称轴为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上的小孔倾斜方向与第二部分上的小孔倾斜方向相反。
[0012]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外壳的上部为可拆卸的吸嘴。
[0013]优选地,上述雾化器中,所述进气栅两则还包括收集槽。
[0014]本技术的雾化器,改进了进气通道的设计,不但避免冷凝液对进气通道的堵塞,而且根据优选实施方式,雾化液气化后与空气更充分的融合,提高了雾化效率,减少了冷凝液形成。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雾化器的立体图;
[0016]图2为图1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a部分沿A
‑
A线的剖面放大图;
[0018]图4为图3中进气栅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图3中进气栅的俯视图;
[0020]图6为图5中沿B
‑
B线剖开后b部分的截面图;
[0021]图7为图5中沿C
‑
C线剖开后c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3]下面请参阅附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用到的“上”、“下”、“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均以附图的观察者的视角为参考。
[0024]首先参阅图1,其中图1为本技术雾化器主体结构示意图。为清楚显示内部结构,图1中的储液仓外壳以虚线表示。本例中的雾化器包括吸嘴1,外壳2,出气通道3,雾化芯支架4和底盖5。出气通道3的下端与雾化芯支架4上方的出气口连通,出气通道3的外壁与外壳2、雾化芯支架4的上表面围成了储液仓,用于存储雾化液。雾化芯支架4包括进液口41。
[0025]下面参阅图2~3,其中图2为图1实施例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a部分沿A
‑
A线剖面放大图。从图3可见,雾化芯支架4内还包括了雾化芯安装仓,安装仓内安装了雾化芯42,雾化芯42下方包括雾化室43,雾化室43下方为底盖5。底盖5上设置进气口,在进气口处设置进气栅51,进气栅51上设置若干小孔。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对吸嘴1施加负压后,外部空气通过进气栅51进入雾化器内部,沿虚线箭头从出气通道3到达吸嘴1,最后被排出。在此过程中,雾化液从进液口41到达雾化芯42被加热气化,气化后的雾化液与气流混合(以箭头B和虚线箭头的交汇表示混合),形成气溶胶一起从吸嘴1排出。
[0026]进气栅51的详细结构参考图4~7。图4为图3中进气栅51的局部放大图。从图中可见,进气栅51被设置为拱形,进气栅51上设置若干贯穿的小孔511。小孔511的分布可以是整齐排列,也可以像图5所示错位排列,但优选为均匀分布。小孔511的作用在于一定程度上防止漏液,为达此目的,小孔511的直径可以根据雾化液的粘度来设计,通常雾化液粘度越高,小孔直径可以越大,反之则孔径越小。建议的孔径为孔径0.2
‑
0.7mm,本例中为0.4mm。拱形
的设计,可以让冷凝液能快速流向进气栅51的两边,避免冷凝液停留在小孔上堵塞小孔511。因此优选地还可以在进气栅51两边设置收集槽(图中未示出),用于收集冷凝液。
[0027]优选地,进气栅51的在水平面(指底盖5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与雾化芯42的雾化区域(发热膜区域)投影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且完全重叠。以长方体雾化芯为例,则雾化芯4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且矩形的面积一般小于10平方毫米,本例就取10平方毫米;则进气栅51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也为矩形,投影面积也为10平方毫米。
[0028]更优选地,图5中的进气栅51以对称轴γ为准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的小孔511均采用倾斜设计,如图6所示;右半部分的小孔511
’
也采用倾斜设计,但倾斜方向与左半部分的小孔511相反。采用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当气流通过进气栅51后能促进气化的雾化液与气流混合,从而减少冷凝液的形成,提高雾化效率。
[0029]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出气通道,雾化芯支架,雾化芯和底盖;所述出气通道位于所述雾化器中间,其下端与所述雾化芯支架上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通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雾化芯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储液仓;所述雾化芯支架还包括进液口;所述进液口的下方设置雾化芯安装仓,所述雾化芯安装仓内安装所述雾化芯;所述底盖位于所述雾化芯下方,且所述底盖与所述雾化芯之间还包括雾化室;所述底盖上还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置进气栅;所述进气栅上包括若干小孔,且所述进气栅为中间高、周围低的拱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的孔径为0.2~0.7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为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晓刚,刘贵友,彭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琨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