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562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光学系统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凹面和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光学系统满足关系:0.6<Imgh/f<0.9。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能够在增加光学系统的视场角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设计。视场角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设计。视场角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影成像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两边的后视镜头由于视野范围小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导致汽车驾驶行驶过程中,存在多个盲区,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随着车载行业的发展,车载用摄像头也逐渐应用至车辆的后视镜处,通过车载摄像头获取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后视镜存在的盲区问题,可以为驾驶员的驾驶提供清晰的视野,进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提高车载摄像头的视野范围的同时保证成像质量,成为车载摄像头应用至后视镜中的研发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光学系统,能够在增加光学系统的视场角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设计。
[0004]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摄像模组。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
[0006]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7]所述光学系统中,通过第一透镜的负屈折力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凹面面型设计,有利于增强第一透镜的负屈折力,可以使的大角度的光线能够较好的射入光学系统,从而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范围;通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凹面面型设计,能够平滑传递第一透镜汇聚的入射光线,并校正所述第一透镜在汇聚入射光线时所带来的初级像差;通过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搭配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的面型设计,可以使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汇聚,从而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并消除物方透镜(即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带来的难以校正的像差;通过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搭配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面型设计,可以进一步汇聚光线,配合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进一步抵消像差,降低光学系统的场曲像散;通过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搭配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凹凸面型设计,有利于光线的平滑传递,且能够平衡前方透镜组(即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汇聚入射光线时所带来的难以校正的像差,降低第六透镜的校正压力;通过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搭配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凸面面型设计,可以有效收束光线,减小入射光线在成像面的入射角度,减少了色差的产生,提高了光学系统的
成像品质。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0.6<Imgh/f<0.9;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半像高与有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在具备大景深的同时,满足高成像清晰度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实现大范围拍摄。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时,光学系统的焦距过短,景深过深,导致对远处景物拍摄清晰度不够,影响成像效果;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时,光学系统的焦距过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难以拍摄大范围场景。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7<TTL/f<10;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总长,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合理控制光学总长与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0.1<f123/f456<3;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f456为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光阑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合理控制光阑前后焦距比,实现该光学系统的大光圈,大靶面的效果,同时,光线可充满整个光阑,有利于光阑前后的像差平衡。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8<|R1/f|<16;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可有效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面型弯曲度,实现第一透镜屈折力的有效控制,从而可有效扩大视场角,收集大视场光线,实现大视角。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2<|f2/f|<5;1<f3/f<5;5<f5/f<10;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屈折力分配,平衡光路传递时光线的偏折强度,该值满足2<|f2/f|<5,可有利于平稳过渡光线,降低系统公差敏感度,该值满足5<f5/f<10,满足入射感光芯片的主光线的角度不会过大,避免画面偏色,该值满足1<f3/f<5,第三透镜具有较强正屈折力,有利实现光学系统小型化。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2.2mm<f/FNO<3mm;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有效调控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从而有效限制光学系统于垂直光轴方向的厚度,有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节省终端设备的空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2<f45/SD41<5;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SD41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口径的大小,进而抑制边缘像差、场曲等像差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过小,边缘视场像差校正困难,边缘相对照度快速降低,进而降低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屈折力过强,容易导致光学系统的场曲变大,成像不清晰。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1.3<ET2/CT2<1.6;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至像侧面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
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镜的厚薄比,有利于第二透镜的加工成型,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难度,并且还可以通过第二透镜有效地矫正光学系统的场曲。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则第二透镜中心厚度相对边缘厚度过大,不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相对边缘厚度过小,系统对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过于敏感,导致第二透镜的加工难以满足所需的公差要求,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0.6<Imgh/f<0.9;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7<TTL/f<10;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0.1<f123/f456<3;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f456为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光阑位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欧菲智能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