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02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布式冷凝器,该分布式冷凝器,包括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主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和副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高压过热制冷剂先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的进口管嘴进入,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降温降压后从副冷凝器出口管嘴排出具备过冷度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在无法大幅提升冷凝器单位面积换热量和汽车引擎舱界面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分布式的布局和对引擎舱截面积的更合理利用,大幅增加冷凝器的换热面积,从而达到汽车空调系统和电池冷却系统的降温需求。却系统的降温需求。却系统的降温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布式冷凝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汽车热管理系统仅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空调系统两大板块,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汽车热管理系统从发动机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发展到发动机(电机)冷却系统、空调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
[0003]汽车空调系统(冷却)由冷凝器、压缩机、膨胀阀和膨胀阀等核心零件组合而成,系统通过制冷剂的运行和相态变化,将汽车驾驶舱或电池中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从而达到给驾驶舱降温的目的;电池热管理(冷却)系统,分为风冷、水冷和制冷剂冷却等方向,其中制冷剂冷却这一方向,核心部件为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和Chiller等零件组成,系统通过制冷剂的运行和相态变化,将电池中的热点散发到外界,从而达到给电池降温的目的。
[0004]在以上两个冷却系统中,冷凝器的主要作用均为通过制冷剂由气态到液态的相变,将系统中的热量散发出去,冷凝器的换热量需要同系统负荷相匹配从而使其它部件性能得以发挥并达到有效降温的目的,如果冷凝器能力不足,则会影响整个系统冷却效果的发挥,造成驾驶舱温度无法有效降低,电池温度无法有效降低,从而导致乘客舒适性降低和电池效能下降并进一步带来电池安全问题。
[0005]另一方面,冷凝器散热性能不足会带来系统压力偏高问题,系统压力偏高会对系统中的主要运动部件压缩机造成沉重的负担,造成压缩机异常磨损和卡滞问题,导致压缩机寿命下降,导致系统失效,引起客户索赔和抱怨;同时系统压力过高会带来功耗偏高问题,降低车辆续航里程,同时不利于环保。
[0006]随着汽车造型越来越激进,汽车引擎舱的高度越来越低,部分汽车引擎舱无法释放足够的高度空间给冷凝器使用,平行流冷凝器经过多年发展,单位换热密度已经无法大幅度提高。同时在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系统涉及中,冷凝器除了要给空调系统散热,同时要并联电池冷却系统,冷凝器换热量的需求剧增,但在高度空间方面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改善,冷凝器本身的换热量更捉襟见肘,而新能源汽车为了造型美观,封闭大部分的格栅面积导致冷凝器进风不畅使冷凝器本身的性能无法发挥又进一步恶化了冷凝器换热性能不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布式冷凝器,在无法大幅提升冷凝器单位面积换热量和汽车引擎舱界面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分布式的布局和对引擎舱截面积的更合理利用,大幅增加冷凝器的换热面积,从而达到汽车空调系统和电池冷却系统的降温需求。
[0008]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布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多根主扁管和用于收集主扁管中制冷剂的两根主集流管,两根所述主集流管分设于两侧,分别与主扁管的两侧对应连通;所述主集流管
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主隔片,所述主集流管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所述主扁管上焊接有主散热翅片;
[0009]所述副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多根副扁管和用于收集副扁管中制冷剂的两根副集流管,两根所述副集流管分设于两侧,分别与副扁管的两侧对应连通;所述副集流管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副隔片,所述副集流管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所述副扁管上焊接有副散热翅片;
[0010]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和副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高压过热制冷剂先通过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的进口管嘴进入,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降温降压后从副冷凝器出口管嘴排出具备过冷度的液态制冷剂。
[0011]作为优选,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通过连接结构与主平行流冷凝器或副平行流冷凝器形成连通回路。
[0012]进一步的,所述分布式冷凝器的总流程数量≥2个,第一个流程位于主平行流冷凝器上,最后一个流程位于副平行流冷凝器上,所述储液器位于最后一个流程和倒数第二个流程之间,实现强制过冷功能。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为中空结构且两端设有薄壁圆环,通过铆接预固定。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与储液器的储液罐采用推芯铆接方式固定,与集流管上的扁管孔通过铆压变形方式固定。
[0015]作为优选,所述分布式冷凝器的最后一个流程的副扁管数量为3~15根,实现2K~15K的过冷度。
[0016]作为优选,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采用前后平行布置,水平布置或错位布置。
[0017]作为优选,所述副平行流冷凝器的流程数量>1,所述储液器集成在副平行流冷凝器上;所述副平行流冷凝器的流程数量为1,所述储液器集成在主平行流冷凝器或副平行流冷凝器上。
[0018]作为优选,所述副平行流冷凝器安装在车辆格栅后方。
[0019]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在无法大幅提升冷凝器单位面积换热量和汽车引擎舱界面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分布式的布局和对引擎舱截面积的更合理利用,大幅增加冷凝器的换热面积,从而达到汽车空调系统和电池冷却系统的降温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储液器与副平行流冷凝器的连接示意图;
[0023]图4为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水平布置图;
[0025]图6为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错位布置图;
[0026]其中:1、主平行流冷凝器;11、主扁管;12、主集流管;13、主散热翅片;14、主隔片;15、管嘴;2、副平行流冷凝器;21、副扁管;22、副集流管;23、副散热翅片;24、副隔片;25、管
嘴;3、储液器;31、干燥剂;32、过滤器;4、支架;5、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8]如图1

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分布式冷凝器,包括主平行流冷凝器1和副平行流冷凝器2,主平行流冷凝器1包括多根主扁管11和用于收集主扁管11中制冷剂的两根主集流管12,两根主集流管12分设于两侧,分别与主扁管11的两侧对应连通;主集流管12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主隔片14,主集流管12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15,主扁管11上焊接有主散热翅片13;
[0029]副平行流冷凝器2包括多根副扁管21和用于收集副扁管21中制冷剂的两根副集流管22,两根副集流管22分设于两侧,分别与副扁管21的两侧对应连通;副集流管22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副隔片24,副集流管22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25,副扁管21上焊接有副散热翅片23;
[0030]主平行流冷凝器1的制冷剂通道和副平行流冷凝器2的制冷剂通道连通,高压过热制冷剂先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1的进口管嘴进入,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1和副平行流冷凝器2降温降压后从副平行流冷凝器2的出口管嘴排出具备过冷度的液态制冷剂。...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多根主扁管和用于收集主扁管中制冷剂的两根主集流管,两根所述主集流管分设于两侧,分别与主扁管的两侧对应连通;所述主集流管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主隔片,所述主集流管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所述主扁管上焊接有主散热翅片;所述副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多根副扁管和用于收集副扁管中制冷剂的两根副集流管,两根所述副集流管分设于两侧,分别与副扁管的两侧对应连通;所述副集流管内设有用于分配制冷剂流通量和方向的副隔片,所述副集流管上设有供制冷剂进出的管嘴,所述副扁管上焊接有副散热翅片;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和副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高压过热制冷剂先通过所述主平行流冷凝器的进口管嘴进入,通过主平行流冷凝器和副平行流冷凝器降温降压后从副平行流冷凝器出口管嘴排出具备过冷度的液态制冷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通过连接结构与主平行流冷凝器或副平行流冷凝器形成连通回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龚亚奇洪进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