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包括热交换模块、循环水输配模块和补水模块;循环水输配模块包含循环水泵、变频器、过滤器、止回阀、关断阀、安全阀、泄压电磁阀、管路和底座,实现二网循环水的输配。补水模块包含补水泵、变频器、管路和底座,维持二网水系统压力恒定,补水模块上还集成有控制模块,包含远传组件、温控组件及故障报警组件。远传组件与温控组件、故障报警组件通信连接,热交换模块、循环水输配模块和补水模块通过管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换热机组现场安装的灵活性,各模块可根据换热站房现场条件进行分体或整体集成安装;采用一体化设计,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可有效降低二网循环水输配功率,降低换热机组运行能耗。运行能耗。运行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换热机组的集成度,减小占用空间,并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站房不同地形采用模块化集成及模块化分体布置,机组适应范围更广的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
技术介绍
[0002]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各热力公司及设备厂家对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二次网循环水变流量运行愈发关注,更随着智慧供热的兴起,按需供热,按热收费的需求愈加强烈。现有的换热机组循环水泵多采用一用一备或两用一备的配泵方案,循环水输配系统难以满足大范围流量下的高效运行,循环水泵总体运行效率偏低,且现有换热机组内部阻力偏大,需要配置较大扬程的循环水泵满足水系统循环,水泵运行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换热机组的集成度,减小占用空间,并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站房不同地形采用模块化集成及模块化分体布置,机组适应范围更广的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所述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包括:
[0005]热交换模块:热交换模块包括热交换器、电动调节阀、一网热计量装置、二网流量计、一网供水总管、一网回水总管、二网供水总管及热交换模块底座。
[0006]一网为热源水管网,载热介质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一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热源吸收热量,然后在小区换热站的热交换器释放热量;二网为用户水管网,载热介质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二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小区换热站的热交换器吸收热量,然后在用户室内散热器释放热量,维持用户室内适宜温度;一网及二网的介质,通过热交换器完成热量由热源到用户末端的传递。
[0007]一网热计量装置实时采集一网热水累计流量、累计热量、瞬时热量、瞬时流量,二网流量计实时采集二网循环水累计流量和瞬时流量,电动调节阀,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改变一网热水流量,调节二网供水总管中二网循环水供水温度;布置于一网供水总管、一网回水总管和二网供水总管上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实时采监测一网和二网热水温度压力值,通信传输至控制模块,并进而将数据远传至集中控制中心。
[0008]循环水输配模块,包含循环水泵、变频器、过滤器、止回阀、关断阀、安全阀、泄压电磁阀、管路和底座,循环水泵根据设置在二网供回水总管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差值进行变频控制,保障二网最不利末端的正常供热;泄压电磁阀及安全阀安装于二网回水总管处,防止系统超压。
[0009]补水模块,包含补水泵、变频器、管路和底座,补水泵根据二网回水总管的压力值进行启停和变频控制,补充系统由于跑、冒、漏、滴而损失的水量,维持二网水系统压力恒
定。
[0010]补水模块上还集成有控制模块,包含远传组件、温控组件及故障报警组件;远传组件集成安装于机组一二次网供回水管路上,实时采集机组运行数据,远传组件与温控组件、故障报警组件通信连接,并将数据通过有线和无线的形式远传至集中控制中心。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循环水输配模块循环水泵进口采用低阻力容积式过滤器,循环水泵出口采用微阻缓闭止回阀,循环水泵进出口关断阀采用全通径球阀。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循环水输配模块循环水泵采用全变频控制,循环水泵与变频器采用集成化设计,变频器安装于循环水泵电机上。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循环水输配模块循环水泵采用多台并联,且并联的循环水泵采用扬程相近。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补水模块的补水泵采用全变频控制,补水泵与变频器采用集成化设计,变频器安装于补水泵电机上。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一网供水总管上设置有一网过滤器。
[0016]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将热交换模块、循环水输配模块及补水模块通过管路连通,实现了换热机组的模块化集成设计,在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占用空间。由于循环水输配模块采用低阻力设计,可降低系统阻力损失,配泵扬程可降低0.04~0.06MPa,降低循环水泵运行能耗,同时循环水泵配泵功率可下降至少一档,水泵投资成本更低。大中小泵配置方案可满足循环系统变工况运行需求,实现大范围流量下的水泵高效运行。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下面是本专利技术中标号对应的名称:
[0019]热交换模块1、热交换器11、电动调节阀12、一网热计量装置13、二网流量计14、一网供水总管15、一网回水总管16、二网供水总管17、热交换模块底座18;
[0020]循环水输配模块2、循环水泵21、变频器22、低阻力过滤器23、微阻缓闭止回阀24、安全阀25、泄水电磁阀26、二网回水总管27、循环水输配模块28;
[0021]补水模块3、补水泵31、变频器32、补水管路33、补水模块底座34;
[0022]控制模块4、温控组件41、故障报警组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该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包括:热交换模块1、循环水输配模块2、补水模块3、控制模块4。
[0025]热交换模块1包括热交换器11、电动调节阀12、一网热计量装置13、二网流量计14、一网供水总管15、一网回水总管16、二网供水总管17及热交换模块底座18。
[0026]一网为热源水管网,载热介质(本专利技术中一般可以为水)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一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热源(本专利技术中一般可以为锅炉)吸收热量,然后在小区换热站的热
交换器释放热量;二网为用户水管网,载热介质(本专利技术中一般可以为水)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二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小区换热站的热交换器吸收热量,然后在用户室内散热器释放热量,维持用户室内适宜温度;一网及二网的介质(本专利技术中一般可以为水),通过热交换器完成热量由热源到用户末端的传递。
[0027]一网热计量装置13实时采集一网热水累计流量、累计热量、瞬时热量、瞬时流量,二网流量计14实时采集二网循环水累计流量和瞬时流量,电动调节阀12,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改变一网热水流量,调节二网供水总管17中二网循环水供水温度;布置于一网供水总管15、一网回水总管16和二网供水总管17上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实时采监测一网和二网热水温度压力值,通信传输至控制模块4,并进而将数据远传至集中控制中心。
[0028]循环水输配模块2,包括循环水泵21、变频器22、低阻力过滤器23、微阻缓闭止回阀24、安全阀25、泄水电磁阀26、二网回水总管27及循环水输配模块28。循环水泵21对二网循环水加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式高效循环水输配换热机组包括:热交换模块:热交换模块包括热交换器、电动调节阀、一网热计量装置、二网流量计、一网供水总管、一网回水总管、二网供水总管及热交换模块底座;一网为热源水管网,载热介质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一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热源吸收热量,然后在小区换热站的热交换器释放热量;二网为用户水管网,载热介质由循环泵提供动力,在二网管网内循环流动,从小区换热站的热交换器吸收热量,然后在用户室内散热器释放热量,维持用户室内适宜温度;一网及二网的介质,通过热交换器完成热量由热源到用户末端的传递;一网热计量装置实时采集一网热水累计流量、累计热量、瞬时热量、瞬时流量,二网流量计实时采集二网循环水累计流量和瞬时流量,电动调节阀,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改变一网热水流量,调节二网供水总管中二网循环水供水温度;布置于一网供水总管、一网回水总管和二网供水总管上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实时采监测一网和二网热水温度压力值,通信传输至控制模块,并进而将数据远传至集中控制中心;循环水输配模块,包含循环水泵、变频器、过滤器、止回阀、关断阀、安全阀、泄压电磁阀、管路和底座,循环水泵根据设置在二网供回水总管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差值进行变频控制,保障二网最不利末端的正常供热;泄压电磁阀及安全阀安装于二网回水总管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义成,施勇,喻友振,栾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