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06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由上半球体、下半球体、防雨伞、隔板片四部分组成,所述的上半球体、下半球体通过卡扣扣合形成完整球体放蜂器;上半球体设有挂耳,下半球体内侧设置有载卵室,载卵室由隔板片分成上下两层;所述下半球体半圆口边缘及底部设有若干圆形出蜂口;通过卡楞与卡槽相扣合形成密闭防雨的载卵室,将载有寄生蜂的寄主卵粒盛放到载卵室内,供赤眼蜂羽化、发育,待赤眼蜂羽化后,凭借其向光向上的习性,会顺沿出蜂口爬出到林间搜索害虫卵块。该放蜂器结构简单、稳固性强、防水性强,解决森林环境人工挂卡问题,确保林业高效率高品质放蜂,同时适合人工悬挂、机械投放。机械投放。机械投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


[0001]本技术属于害虫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

技术介绍

[0002]赤眼蜂是生物防治应用中重要的天敌昆虫,具有较高的防效,且又无毒、无害,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0003]现有的部分林业应用的赤眼蜂释放卡是将载有赤眼蜂的柞蚕蛾卵粒通过人工粘制到纸上制成蜂卡,在释放当日如果遇到强风或者暴雨天气,承载赤眼蜂的寄主卵粒会被雨水冲刷掉,降低赤眼蜂释放数量。严重影响林间害虫的防治效果。其次,由于寄主卵裸露于外界环境中,容易被蜘蛛、蚂蚁等昆虫咬噬,这样严重降低了赤眼蜂品质;林间赤眼蜂的释放方式主要通过人工将赤眼蜂蜂卡卡在树干上或者悬挂到林下较嫩的枝条上,既不美观、费时费力、无形中增加了白色垃圾数量。
[0004]近几年随着生物防技术的不断推进,赤眼蜂的释放装置相继被开发利用。目前水旱田已成功实现了机械化投放,彻底解决人工作业难的问题。但经过实践发现,目前林业释放装置存在很多技术问题还有待于解决,由于森林环境复杂、林区多为混交林,且林木较高,有些释放装置设计过于复杂,应用到林间成本较高,且不易操作;还有些释放装置投放到林间,一旦放蜂器落地易崩裂导致卵粒散落失去保护,落地的寄主卵粒羽化出蜂后,距离靶标害虫有较大的竖直距离,不如悬挂的树枝上易于扩散搜索害虫卵粒。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外观简单、材质可降解、便于林间应用的赤眼蜂放蜂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部分林业应用的赤眼蜂释放卡是将载有赤眼蜂的柞蚕蛾卵粒通过人工粘制到纸上制成蜂卡,在释放当日如果遇到强风或者暴雨天气,承载赤眼蜂的寄主卵粒会被雨水冲刷掉,严重降低赤眼蜂释放数量等问题。其次,现有的释放装置外观设计过于复杂、成本较高不适合应用到林业防治中;甚至还有一些释放装置稳固性不强,林木又较高,承载寄主卵粒的放蜂器一旦落地,散落的卵粒羽化出蜂,很难准确地搜索到靶标害虫,无形中增加了防治难度。本技术的的赤眼蜂释放装置,其外形简单、稳固性强,适合林区悬挂,操作简便易行、且易降解等功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包括放蜂器球体,所述放蜂器球体由上半球体、下半球体、防雨伞及隔板片组成,所述上半球体表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孔洞,且贯穿构成挂耳,所述上半球体中间设置有防雨伞,所述防雨伞边缘设有条形卡楞,所述条形卡楞与下半球体内侧底部的凹卡槽相扣合,形成闭合的载卵室,所述载卵室由隔板片分成上下两层,且隔板片顶部为光滑结构,且底部设置有十字交错的线型分隔片,所述下半球体设置有出蜂口,且出蜂口共有若干个,所述出蜂口为
通风口,所述上半球体边缘内侧设置有凹卡扣,且凹卡扣共有若干个,所述下半球体边缘外侧固定连接有凸卡扣,所述上半球体与下半球体通过卡扣扣合形成球体放蜂器。
[0007]优选的,所述防雨伞直径为2.6

2.8cm。
[0008]优选的,所述挂耳长度为1.2cm。
[0009]优选的,所述出蜂口直径为1mm。
[0010]优选的,所述线型分隔片高度为1

2mm。
[0011]优选的,所述放蜂器球体直径为3cm。
[0012]优选的,所述放蜂器球体表面与隔板片顶部均为光滑结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上半球体设置挂耳,能够较为便捷的将防蜂器在野外环境下进行悬挂;
[0015]2、技术通过设置防雨伞,防雨伞边缘有卡楞,通过卡楞与下地球底部卡槽扣合形成封闭载卵室,可将承载寄生蜂的卵粒平铺到载卵室内,无需将承载赤眼蜂的寄主卵粒粘制成蜂卡,暴露于外界环境中,这样既避免雨水冲刷,又杜绝虫害的侵蚀,待赤眼蜂羽化后,还可以在载卵室内完成展翅等活动;
[0016]3、技术通过设置出蜂口,出蜂口直径为1mm,赤眼蜂大小为0.3mm左右,在保障赤眼蜂出蜂的前提下,避免了其他昆虫混入放蜂器,对寄主卵粒产生损坏,降低赤眼蜂释放质量。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上半球体;2、下半球体;3、防雨伞;4、挂耳;5、载卵室;6、出蜂口;7、条形卡楞;8、凹卡槽;9、凹卡扣;10、凸卡扣11、隔板片12、线型分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包括放蜂器球体,放蜂器球体由上半球体1、下半球体2、防雨伞3及隔板片11组成,上半
球体1表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孔洞,且贯穿构成挂耳4,上半球体1中间设置有防雨伞3,防雨伞3边缘设有条形卡楞7,条形卡楞7与下半球体2内侧底部的凹卡槽8相扣合,形成闭合的载卵室5,通过条形卡楞7与下半球体卡槽8扣合,既构成载卵室5又起到第一底层保护球体的作用,载卵室5由隔板片11分成上下两层,且隔板片11顶部为光滑结构,且底部设置有十字交错的线型分隔片12,待赤眼蜂羽化后,供赤眼蜂展翅、交尾等活动所用,下半球体设置有出蜂口6,且出蜂口6共有若干个,出蜂口6为通风口,上半球体1边缘内侧设置有凹卡扣9,且凹卡扣9共有若干个,下半球体2边缘外侧固定连接有凸卡扣10,上半球体1与下半球体2通过卡扣扣合形成球体放蜂器,隔板片11将载卵室分成上下两层,通过挂耳4将放蜂器挂在树枝上等待赤眼蜂羽化出蜂后,在线型分割片12展翅后,顺沿出蜂口6爬出,不会因雨水、虫害等影响赤眼蜂的释放数量,该释放装置结构简单,稳定性强,且均采用可降解材料,投放后不会对林间环境造成影响。
[0027]防雨伞3直径为2.6

2.8cm,挂耳4长度为1.2cm,出蜂口6直径为1mm,线型分隔片12高度为1

2mm,放蜂器球体直径为3cm,放蜂器球体表面与隔板片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的放蜂器,包括放蜂器球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放蜂器球体由上半球体(1)、下半球体(2)、防雨伞(3)及隔板片(11)组成,所述上半球体(1)表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孔洞,且贯穿构成挂耳(4),所述上半球体(1)中间设置有防雨伞(3),所述防雨伞(3)边缘设有条形卡楞(7),所述条形卡楞(7)与下半球体(2)内侧底部的凹卡槽(8)相扣合,形成闭合的载卵室(5),所述载卵室(5)由隔板片(11)分成上下两层,且隔板片(11)顶部为光滑结构,且底部设置有十字交错的线型分隔片(12),所述下半球体设置有出蜂口(6),且出蜂口(6)共有若干个,所述出蜂口(6)为通风口,所述上半球体(1)边缘内侧设置有凹卡扣(9),且凹卡扣(9)共有若干个,所述下半球体(2)边缘外侧固定连接有凸卡扣(10),所述上半球体(1)与下半球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丽威徐炳芳吕志方樊巍徐宗兰赵士芳霍莹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市净月潭实验林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